日前,国内知名CDM咨询机构清能投资与越南LA TRONG水电站正式签约,就该水电站CDM工程项目展开长期深入合作。据悉,该项目总装机规模达18MW,到2012年将完成温室气体减排(CERs)总量15万吨,预计可为越南LA TRONG水电站带来约130万欧元收益。与此同时,清能投资与越南首都河内、南部迦莱省等地的7个CDM合作项目已经进入了谈判的最后阶段,预计将在不久之后陆续完成签约。这是国内CDM咨询机构首次参与国际CDM项目的运作实施,此举标志着以清能投资为代表的国内领先CDM咨询机构已经迈出了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步。
CDM清洁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作是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投资”,CDM资金的注入将为当地企业拓展融资渠道、增强抗风险能力以及强化环保减排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欢迎。以越南为例,已经在提高能源效率、燃料替代、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上大力引入CDM机制,越南政府寄希望在CDM项目中兑现两亿五千万美元,因此吸引了众多国际CDM投行来此淘金。
尽管收益可观,但CDM之路也并不平坦。因为CDM本身有着一套系统严格的审查及监督制度,项目申报及资金回收的周期比较长,如果没有专业咨询机构的介入,CDM的变现将困难重重。因此越南LA TRONG水电站在CDM立项之初便对合作方的资质、开发实力以及行业经验进行了严格遴选。作为中国最早涉入CDM领域的咨询机构,清能投资凭借长期专注全球气候变化业务的深厚积淀,领先业内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及跨行业的CDM运作经验,在与国际同行的竞标中从容胜出,成功接手越南百万欧元CDM项目,赢下了CDM海外市场的第一单。
而事实证明,清能投资本次签约LA TRONG水电站只是一次前期“热身”,该项目的榜样效应一举激活了当地CDM开发的热情,越南经营水电、风电、水泥余热等具有CDM挖掘潜力的企业开始分批前往清能投资北京总部学习经验以及业务咨询、洽谈,这表明中国CDM咨询机构海外市场开拓已初见成效,其技术实力以及操作经验已深受国际用户认可。
清能投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当前良好的国际碳投资市场环境下,CDM业务存在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企业融资的新渠道,清能投资将一如既往的专注于CDM减排事业,在稳固国内市场的同时,加快国际化步伐,大力纵深东南亚、美洲、非洲等CDM发展快速的新兴市场,扩大海外版图,朝着国际一流CDM咨询机构的目标阔步前行。
2008年10月30日星期四
澳大利亚的碳排放足迹
国际能源网7月16日讯:澳大利亚于1997年签署京都议定书,但直到2007年12月,澳大利亚都没有认真履行这一协议,澳大利亚表示正在努力满足京都议定书所定下的目标。以下列出了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现状:
1、澳大利亚的净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76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5%。
2、2006年其排放量比1990年高出4.2%。
3、澳大利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8.1吨,是中国人均排放量的五倍。燃煤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主要因素。
4、交通和能源产业所产生的排放量占到了其总排放量的69.6%(400.9百万吨),其中交通占到了14%的排放量(79.1百万吨)。
5、农业产生了15.6%的排放量(901.百万吨)。
6、二氧化碳排放量占74%(427.8百万吨),甲烷20.5%(118百万吨),氮氧化物4%(24.2百万吨)。
7、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燃煤发电占澳大利亚发电的77%。
1、澳大利亚的净温室气体排放量为5.76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1.5%。
2、2006年其排放量比1990年高出4.2%。
3、澳大利亚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28.1吨,是中国人均排放量的五倍。燃煤发电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是主要因素。
4、交通和能源产业所产生的排放量占到了其总排放量的69.6%(400.9百万吨),其中交通占到了14%的排放量(79.1百万吨)。
5、农业产生了15.6%的排放量(901.百万吨)。
6、二氧化碳排放量占74%(427.8百万吨),甲烷20.5%(118百万吨),氮氧化物4%(24.2百万吨)。
7、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出口国,燃煤发电占澳大利亚发电的77%。
2008年10月29日星期三
法国英国支持清洁燃煤技术和气候变化综合计划
据国外媒体报道,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和英国新气候变化部部长日前称,欧盟必须寻找新技术清洁燃煤电厂,找到解决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这两个问题的办法。
在俄罗斯8月入侵重要燃气中转国格鲁吉亚之后,保卫27个欧盟成员国集团能源供应已经上了欧盟工作日程表的头条。如果世界最便宜和最好用的能源来源-煤释放最多的碳,那么消除碳这个目标有可能取代欧盟另一个主要工作--气候变化。
在上周的惊人举动中,欧盟领导人支持37亿美元援助碳俘获和储藏技术(CCS)研究。现在各成员国已经批准集团财政支持,其中一些成员国家帮助东欧国家更换苏联时期的燃煤电厂。但法国更强调治理碳排放以及廉价电力供应的重要性。CCS电厂是两者的中介。
欧盟能源部长会议草拟文件称,欧洲议会和委员会被邀请确定财政支持,此外还有民营侧投资,这些对2015年要安装到位的12座示范电厂非常必要。上周英国政府正式把两件事联系起来,成立新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新部长爱德米利邦德支持CCS技术。
该部长称,他们有必要把碳俘获和储存技术推向前进,称这能帮助他们使用自己的能源,增强能源安全,同时削减碳排放。当前的经济困难使得这些更为重要,他呼吁欧洲削减能源产品增值税的原因就在这里。
CCS是一种未经检测的技术,它安装在电厂俘获其排放的碳,然后通过管道把它永久储存在地下。但是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决,一是电厂成本费用增加,二是能效降低。
欧盟部长会议文件称,欧盟还应该找到其他的燃气来源,这样国家之间在遇到能源危机时就能互相帮助。该文件还说,可以进口运输液化天然气以增加能源来源的范围,建设更多的天然气终端站,并辅之以配气网络支持。
该文件称,目前形势表明基础设施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北欧。这些需要密切观察
在俄罗斯8月入侵重要燃气中转国格鲁吉亚之后,保卫27个欧盟成员国集团能源供应已经上了欧盟工作日程表的头条。如果世界最便宜和最好用的能源来源-煤释放最多的碳,那么消除碳这个目标有可能取代欧盟另一个主要工作--气候变化。
在上周的惊人举动中,欧盟领导人支持37亿美元援助碳俘获和储藏技术(CCS)研究。现在各成员国已经批准集团财政支持,其中一些成员国家帮助东欧国家更换苏联时期的燃煤电厂。但法国更强调治理碳排放以及廉价电力供应的重要性。CCS电厂是两者的中介。
欧盟能源部长会议草拟文件称,欧洲议会和委员会被邀请确定财政支持,此外还有民营侧投资,这些对2015年要安装到位的12座示范电厂非常必要。上周英国政府正式把两件事联系起来,成立新的能源和气候变化部,新部长爱德米利邦德支持CCS技术。
该部长称,他们有必要把碳俘获和储存技术推向前进,称这能帮助他们使用自己的能源,增强能源安全,同时削减碳排放。当前的经济困难使得这些更为重要,他呼吁欧洲削减能源产品增值税的原因就在这里。
CCS是一种未经检测的技术,它安装在电厂俘获其排放的碳,然后通过管道把它永久储存在地下。但是有一些问题未得到解决,一是电厂成本费用增加,二是能效降低。
欧盟部长会议文件称,欧盟还应该找到其他的燃气来源,这样国家之间在遇到能源危机时就能互相帮助。该文件还说,可以进口运输液化天然气以增加能源来源的范围,建设更多的天然气终端站,并辅之以配气网络支持。
该文件称,目前形势表明基础设施不能令人满意,特别是北欧。这些需要密切观察
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非粮生物燃料有望成为最佳车用替代能源
如何帮助汽车工业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从而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核心研究问题之一。所以,在不少国家,燃料乙醇已经被用来代替传统的交通能源(汽油、柴油)。通过在汽车燃料中混合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料乙醇,不仅可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也能降低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
据了解,在美国,已有20%的玉米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欧盟65%的油菜籽、东盟35%的棕榈油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而在生物燃料乙醇工业发展最成熟的巴西,乙醇燃料几乎已完全取代传统化石燃料。
特别是美国能源部和农业部近日更是联合发布了一个《美国国家生物燃料行动计划》,旨在进一步加速生物燃料工业的发展。该计划提出要加大生物燃料的用量,要求到2017年,可再生燃料(主要是生物燃料)的用量要达到350亿加仑。
“应该说,迄今为止,生物燃料乙醇已成为交通能源领域发展规模最大、技术路线最为成熟的替代能源之一。”10月20日,在由清华大学举办的2008年国际生物燃料会议上,清华大学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常世彦博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常世彦博士认为,中国未来的能源发展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格局产生重大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全球汽车生产和销售的最大国,所以,在中国,车用能源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实际上,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已经先后批准建立了四家生物燃料的生产企业,批准在六个省区的汽油中使用10%的乙醇,目标是到2010年在汽油中使用200万吨乙醇,到2020年使用1000万吨乙醇。
“不过,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面对着与粮食安全和土地资源限制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常世彦表示,也正是如此,中国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当中已经明确提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中要以非粮的植物作为主要的原料资源。
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陈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在寻求降低对石油依赖的所有替代能源技术途径中,可持续生物燃料是近期最可行的解决方案,因为乙醇燃料可以从非农业耕地种植的非粮食中获取,也可以从含碳物质中获取,包括城市废物。“中国具有大量此类的资源,能从新一代的乙醇研究和开发中多多获益。”陈实说。
应该说,在可持续生物燃料研发及商业化领域,通用汽车已居于世界领导地位,目前已经生产超过500万辆混合使用生物燃料及石油的生物燃料驱动轿车及卡车。在美国,通用汽车预计其生物燃料汽车产量将在2012年前占其全球汽车产量的50%。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也持相同看法,其还对记者透露,中国政府已批准在广西建立了第一个中国的非粮生物燃料生产和推广基地,目前乙醇燃料的生产量已经达到了20万吨,并且,中国的许多区域现在正在进行非粮作物的育种、培育和燃料基地的建设工作,这些非粮工作包括小桐梓、田高粱、木薯等等。
据了解,在美国,已有20%的玉米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欧盟65%的油菜籽、东盟35%的棕榈油被用于生物燃料生产,而在生物燃料乙醇工业发展最成熟的巴西,乙醇燃料几乎已完全取代传统化石燃料。
特别是美国能源部和农业部近日更是联合发布了一个《美国国家生物燃料行动计划》,旨在进一步加速生物燃料工业的发展。该计划提出要加大生物燃料的用量,要求到2017年,可再生燃料(主要是生物燃料)的用量要达到350亿加仑。
“应该说,迄今为止,生物燃料乙醇已成为交通能源领域发展规模最大、技术路线最为成熟的替代能源之一。”10月20日,在由清华大学举办的2008年国际生物燃料会议上,清华大学中国车用能源研究中心常世彦博士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常世彦博士认为,中国未来的能源发展道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对全球能源市场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格局产生重大和广泛的影响。特别是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汽车市场增长最快的区域之一,而且很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成为全球汽车生产和销售的最大国,所以,在中国,车用能源的研究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和环境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实际上,在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已经先后批准建立了四家生物燃料的生产企业,批准在六个省区的汽油中使用10%的乙醇,目标是到2010年在汽油中使用200万吨乙醇,到2020年使用1000万吨乙醇。
“不过,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也面对着与粮食安全和土地资源限制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常世彦表示,也正是如此,中国政府在可再生能源发展中长期规划当中已经明确提出,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中要以非粮的植物作为主要的原料资源。
通用汽车公司副总裁陈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认为,在寻求降低对石油依赖的所有替代能源技术途径中,可持续生物燃料是近期最可行的解决方案,因为乙醇燃料可以从非农业耕地种植的非粮食中获取,也可以从含碳物质中获取,包括城市废物。“中国具有大量此类的资源,能从新一代的乙醇研究和开发中多多获益。”陈实说。
应该说,在可持续生物燃料研发及商业化领域,通用汽车已居于世界领导地位,目前已经生产超过500万辆混合使用生物燃料及石油的生物燃料驱动轿车及卡车。在美国,通用汽车预计其生物燃料汽车产量将在2012年前占其全球汽车产量的50%。
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任东明也持相同看法,其还对记者透露,中国政府已批准在广西建立了第一个中国的非粮生物燃料生产和推广基地,目前乙醇燃料的生产量已经达到了20万吨,并且,中国的许多区域现在正在进行非粮作物的育种、培育和燃料基地的建设工作,这些非粮工作包括小桐梓、田高粱、木薯等等。
2008年10月27日星期一
国家统计局:中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
国家统计局10月27日发布的报告显示,目前,中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
统计局表示,能源不仅关系到经济能否取得稳定的增长动力,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增加能源供给。
30年来,通过不断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产量25.2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3.1倍。
2007年末,我国发电装机容量7.1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11.6倍,年均增加9.1%。2007年发电量达到32816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1.8倍,年均增长9.2%。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开发效果明显,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8.2%。
统计局表示,能源不仅关系到经济能否取得稳定的增长动力,还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因此,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增加能源供给。
30年来,通过不断大幅度地增加能源投入,我国能源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在主要能源中,2007年原煤产量25.26亿吨,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3.1倍。
2007年末,我国发电装机容量7.18亿千瓦,比1978年增长11.6倍,年均增加9.1%。2007年发电量达到32816亿千瓦小时,比1978年增长11.8倍,年均增长9.2%。与此同时,可再生能源开发效果明显,水电、核电、风电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例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07年的8.2%。
节能家电政策要落实
一面是买不到价廉物美的节能产品,一面是用于扶持企业开发节能产品的政府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用不掉。日前,上海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节能法律法规情况的报告及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节能法律法规情况的报告。报告建议,政府资金要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并尽快出台包括空调、冰箱等与市民密切相关的节能家用电器的鼓励补贴政策。
价格偏高阻碍购买力
“市场上节能灯价格参差不齐,高的卖18元,低的只有2.5元,有的居民买了便宜的灯,但使用寿命不长,还要白白遭受损失。 ”这是近日上海市人大在长宁区华阳街道调研节能减排时居民的发言。
居民的这一感受并非个案。虽然市民的节能意识逐年提高,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九成的被调查家庭愿意多花钱来购买节能产品。但愿意多花1倍以上的人还不足1%。
节能产品费用过高,正在成为阻碍居民购买的“暗门槛”。为推广节能产品,政府准备给与一定补贴。那么这种补贴应该给生产节能产品的厂家,以降低生产成本,还是应该补贴给销售商,以降低售价,或是直接补贴给老百姓,以刺激节能产品消费?上海市人大最近“出炉”的一份生活节能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居民认为政府节能补贴应给老百姓;认同应补贴给生产厂家的居第二位,占36.6%;认为应补贴给销售商的最少,仅占10.7%。
扶持资金使用缺细则
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已有35家企业获得了195张节能产品认证证书,涉及880种型号的节能产品。但这同巨大的市场需求仍有差距。要开发质量好价格便宜的节能产品,企业也有“苦衷”。
上海市节能协会副秘书长蓝毓俊曾在市人大节能调研会上反映:有企业曾在大卖场里试点开设节能产品柜台,因为柜台租赁收费颇贵,直接导致售卖的节能产品价格上升,节能产品柜台只能不了了之。“作为厂家,希望包括政府在内,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企业也有降价空间,市民也能方便购买。 ”
与此同时,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报告显示:与企业反映政府节能投入的资金不足和奖励措施不到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政府每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还“用不掉”。据反映,去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到今年上半年还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原因是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缺失和拨款程序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发挥作用。
建议尽快出台优惠政策
执法检查报告提出,根据上海城市特点,建议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推出一批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地方节能标准,对国家尚未制定出台节能标准的行业和能效标准产品,加快制定地方标准。并加大对家用电器等使用面广、耗能量大产品的能效标识的推广力度,鼓励更多企业申请节能产品的认证。
此外,政府要逐步加大对节能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对已经安排的专项资金,则要使用好。
目前,国家已经对绿色照明器具启动了直接补贴政策。而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达的上海实施100万只高效照明节能灯的绿色照明工程计划,采取大宗用户补贴30%、居民用户补贴50%的方式,目前已有60万只节能灯推广到用户。
价格偏高阻碍购买力
“市场上节能灯价格参差不齐,高的卖18元,低的只有2.5元,有的居民买了便宜的灯,但使用寿命不长,还要白白遭受损失。 ”这是近日上海市人大在长宁区华阳街道调研节能减排时居民的发言。
居民的这一感受并非个案。虽然市民的节能意识逐年提高,但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有关调查报告显示,有近九成的被调查家庭愿意多花钱来购买节能产品。但愿意多花1倍以上的人还不足1%。
节能产品费用过高,正在成为阻碍居民购买的“暗门槛”。为推广节能产品,政府准备给与一定补贴。那么这种补贴应该给生产节能产品的厂家,以降低生产成本,还是应该补贴给销售商,以降低售价,或是直接补贴给老百姓,以刺激节能产品消费?上海市人大最近“出炉”的一份生活节能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半数居民认为政府节能补贴应给老百姓;认同应补贴给生产厂家的居第二位,占36.6%;认为应补贴给销售商的最少,仅占10.7%。
扶持资金使用缺细则
截至2007年底,上海市已有35家企业获得了195张节能产品认证证书,涉及880种型号的节能产品。但这同巨大的市场需求仍有差距。要开发质量好价格便宜的节能产品,企业也有“苦衷”。
上海市节能协会副秘书长蓝毓俊曾在市人大节能调研会上反映:有企业曾在大卖场里试点开设节能产品柜台,因为柜台租赁收费颇贵,直接导致售卖的节能产品价格上升,节能产品柜台只能不了了之。“作为厂家,希望包括政府在内,出台一定的优惠政策,这样企业也有降价空间,市民也能方便购买。 ”
与此同时,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报告显示:与企业反映政府节能投入的资金不足和奖励措施不到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政府每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还“用不掉”。据反映,去年安排的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到今年上半年还没有落实到具体项目,原因是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缺失和拨款程序的滞后,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发挥作用。
建议尽快出台优惠政策
执法检查报告提出,根据上海城市特点,建议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前,推出一批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地方节能标准,对国家尚未制定出台节能标准的行业和能效标准产品,加快制定地方标准。并加大对家用电器等使用面广、耗能量大产品的能效标识的推广力度,鼓励更多企业申请节能产品的认证。
此外,政府要逐步加大对节能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对已经安排的专项资金,则要使用好。
目前,国家已经对绿色照明器具启动了直接补贴政策。而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下达的上海实施100万只高效照明节能灯的绿色照明工程计划,采取大宗用户补贴30%、居民用户补贴50%的方式,目前已有60万只节能灯推广到用户。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
我国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 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赵希正在10月21日于此间召开的中国—东盟电力合作与发展论坛上透露,随着我国发电总装机容量不断扩大,电源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1.48亿千瓦,比上一年增加13.77%;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85万千瓦,目前在建规模增加到1210万千瓦,规划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
新能源发电获得跨越式发展。1985至2005年底,风电装机只有105万千瓦,2007年底超过600万千瓦,增长了5倍;预计2008年底,风电总规模将达到1000万千瓦;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也在快速发展。
目前,我国水电装机容量达1.48亿千瓦,比上一年增加13.77%;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85万千瓦,目前在建规模增加到1210万千瓦,规划容量超过4000万千瓦。
新能源发电获得跨越式发展。1985至2005年底,风电装机只有105万千瓦,2007年底超过600万千瓦,增长了5倍;预计2008年底,风电总规模将达到1000万千瓦;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也在快速发展。
联合国报告称世界需要再考虑生物燃料
据国外媒体报道,日前发表一份联合国报告要西方国家再考虑生物燃料发展问题,因为它促使粮价上涨所造成的危害比减少温室气体更大。
联合国食品和粮食组织(FAO)说,鼓励生物燃料生产的政策和生物燃料在欧洲和美国的使用,将持续对粮食价格施加压力,但是汽车使用的石油并没有减少。
在年度食品和农业报告陈述中,报告发现生物燃料在未来10年抵消矿物燃料的使用量非常有限,但它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报告称,未来10年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将促使农产品涨价。如果生物燃料农产品的需求从2007年到2010年上升30,糖价将上涨26%,玉米11%,植物油6%。全球粮食储藏不多,粮食农产品又非常依赖天气,所以粮食价格难以稳定。反饥饿联盟谴责生物燃料把粮食作物玉米、糖、油菜籽和棕榈油用于汽车所用的液态燃料,致使粮价上涨,它是近两年粮食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世界粮食进口额预计2008年将上涨26%,达10350亿美元,上涨的主因是大米、小麦和植物油价格上涨。
前瞻2010年,联合国粮食和食品组织预计,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品小麦、大米、谷物、油菜籽、大豆、向日葵籽、棕榈油和糖等,与2007年相比,将上涨7%。去年食品与燃料之争非常激烈,联合国食品官员称使用农田制造燃料是“对人类的犯罪”。
FAO报告并未用戏剧性语言,也并未确定生物燃料是粮食价格上涨的主因,可能也有歉收和饮食奢侈的因素。但报告的确称,生物燃料价格上涨将使更多人面临挨饿的危险,接受粮食援助和其他形式的帮助。它也对生物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划上问号。作物在生长时吸收二氧化碳--气候变化的元凶,它收割和处理后生成的燃料降低了它的效率,如果把树砍掉种农作物,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FAO称,在很多情况下,农作物土地更换所增加的排放可能抵消甚至超过使用生物燃料带来的好处。它们对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因为巴西甘蔗的乙醇生产是个例外,所以只要生物燃料有补贴,生产只能更多。
该报告称,目前非常有必要对现行的政策支持、补贴和强制生物燃料生产和使用行为进行再思考。报告建议更多资金用于“第二代”生物燃料生产,它来自非农作物植物如稻草或海藻。运输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9%,其中只有0.9%来自生物燃料,国际能源署称,这个比例到2015年将上升到2.3 %,2030年3.2%。
报告称,生物燃料比例上升将为发展中国家开发商品作物提供机会,但是只有在现行补贴制度转向最穷国家而是非富裕国家的时候,这些才能实现。
联合国食品和粮食组织(FAO)说,鼓励生物燃料生产的政策和生物燃料在欧洲和美国的使用,将持续对粮食价格施加压力,但是汽车使用的石油并没有减少。
在年度食品和农业报告陈述中,报告发现生物燃料在未来10年抵消矿物燃料的使用量非常有限,但它对农业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却非常巨大。
报告称,未来10年对生物燃料的需求将促使农产品涨价。如果生物燃料农产品的需求从2007年到2010年上升30,糖价将上涨26%,玉米11%,植物油6%。全球粮食储藏不多,粮食农产品又非常依赖天气,所以粮食价格难以稳定。反饥饿联盟谴责生物燃料把粮食作物玉米、糖、油菜籽和棕榈油用于汽车所用的液态燃料,致使粮价上涨,它是近两年粮食价格一直居高不下的原因。世界粮食进口额预计2008年将上涨26%,达10350亿美元,上涨的主因是大米、小麦和植物油价格上涨。
前瞻2010年,联合国粮食和食品组织预计,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产品小麦、大米、谷物、油菜籽、大豆、向日葵籽、棕榈油和糖等,与2007年相比,将上涨7%。去年食品与燃料之争非常激烈,联合国食品官员称使用农田制造燃料是“对人类的犯罪”。
FAO报告并未用戏剧性语言,也并未确定生物燃料是粮食价格上涨的主因,可能也有歉收和饮食奢侈的因素。但报告的确称,生物燃料价格上涨将使更多人面临挨饿的危险,接受粮食援助和其他形式的帮助。它也对生物燃料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划上问号。作物在生长时吸收二氧化碳--气候变化的元凶,它收割和处理后生成的燃料降低了它的效率,如果把树砍掉种农作物,失去的比得到的多。
FAO称,在很多情况下,农作物土地更换所增加的排放可能抵消甚至超过使用生物燃料带来的好处。它们对水、土壤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值得关注。因为巴西甘蔗的乙醇生产是个例外,所以只要生物燃料有补贴,生产只能更多。
该报告称,目前非常有必要对现行的政策支持、补贴和强制生物燃料生产和使用行为进行再思考。报告建议更多资金用于“第二代”生物燃料生产,它来自非农作物植物如稻草或海藻。运输占全球能源消耗的29%,其中只有0.9%来自生物燃料,国际能源署称,这个比例到2015年将上升到2.3 %,2030年3.2%。
报告称,生物燃料比例上升将为发展中国家开发商品作物提供机会,但是只有在现行补贴制度转向最穷国家而是非富裕国家的时候,这些才能实现。
2008年10月22日星期三
中荷企业在山西合作开发瓦斯清洁能源
总部位于荷兰的顾世洁能有限国际公司日前与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山西星润煤焦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一家创新型合资瓦斯管理公司,致力于提升山西煤矿生产安全水平,同时将瓦斯开发成清洁能源。
新公司命名为“山西能源产业集团顾世洁能瓦斯管理有限公司”,将致力于改善煤矿抽采系统,通过抽采消除大部分煤矿瓦斯,从而降低对通风设备和能耗的要求,同时将煤矿瓦斯浓度提高到商业利用水平。这不仅可以为当地提供可靠的电力和热力,还可以通过创新科技开发其他用途。
2009年,该公司将开发1至2组煤矿瓦斯抽放与利用项目,每组装机容量为20至30兆瓦,至2010和2011年将提高到100兆瓦。
第一批开发的100兆瓦煤矿瓦斯抽放与利用项目,每年消耗约2亿立方米(纯甲烷)煤矿瓦斯,年发电量7亿度,可以供应20万家庭户使用,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相当于300万吨等值二氧化碳。
顾世洁能国际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诺沃说:“我们期待通过这一互惠互利的平台,将我们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本土经验有机结合,共同改善中国煤矿安全状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产出清洁能源”。
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亮说:“顾世洁能国际公司拥有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煤矿安全状况所需的技术和经验,他们有效的煤矿瓦斯解决方案,也将给煤矿经营者和山西当地居民带来商业利益和环境效益”。
山西是中国最大的产煤省份,2007年全省煤炭产量超过6亿吨。山西的煤矿瓦斯储量超过中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可以通过煤层气开发和煤矿瓦斯抽采两方面同时加以利用。
新公司命名为“山西能源产业集团顾世洁能瓦斯管理有限公司”,将致力于改善煤矿抽采系统,通过抽采消除大部分煤矿瓦斯,从而降低对通风设备和能耗的要求,同时将煤矿瓦斯浓度提高到商业利用水平。这不仅可以为当地提供可靠的电力和热力,还可以通过创新科技开发其他用途。
2009年,该公司将开发1至2组煤矿瓦斯抽放与利用项目,每组装机容量为20至30兆瓦,至2010和2011年将提高到100兆瓦。
第一批开发的100兆瓦煤矿瓦斯抽放与利用项目,每年消耗约2亿立方米(纯甲烷)煤矿瓦斯,年发电量7亿度,可以供应20万家庭户使用,温室气体减排效果相当于300万吨等值二氧化碳。
顾世洁能国际有限公司执行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克里斯·诺沃说:“我们期待通过这一互惠互利的平台,将我们的国际经验和中国本土经验有机结合,共同改善中国煤矿安全状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产出清洁能源”。
山西能源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亮说:“顾世洁能国际公司拥有可以帮助我们改善煤矿安全状况所需的技术和经验,他们有效的煤矿瓦斯解决方案,也将给煤矿经营者和山西当地居民带来商业利益和环境效益”。
山西是中国最大的产煤省份,2007年全省煤炭产量超过6亿吨。山西的煤矿瓦斯储量超过中国总储量的三分之一,可以通过煤层气开发和煤矿瓦斯抽采两方面同时加以利用。
2008年10月21日星期二
我国发展煤制油产业需要直面六大挑战
我国煤制油项目,虽然面临良好的发展机会,但也面临着项目投资巨大、技术有待成熟以及水资源、环保等方面的挑战。
技术风险
煤制油有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只有南非萨索尔公司的间接液化技术,美国、德国、日本均号称拥有成熟的直接液化技术,但均未有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例子。
当前中国投资煤液化制油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煤液化工业化示范的经验和技术。一项技术必须经过“实验-半工业实验-工业化示范-大规模工业化示范-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最终推广。这一过程中很多风险是难以预测的。而神华项目就处于大规模工业化示范的阶段,它的意义在于为国内发展这一产业开辟一个途径。
资源问题
资源要素主要包括煤炭资源和水资源。煤直接液化法生产一吨油品需要煤炭3~4吨,煤间接液化法生产一吨油品需要煤炭5~7吨。如果按照煤直接液化法生产一吨油品需要煤炭4吨以及煤制油工厂50~100年的寿命计算,对应年产300万吨油品的煤制油工厂原煤总计需求为6~12亿吨,假定煤炭的可采系数按50%计,配套煤矿的探明储量应当不少于12~24亿吨。如果采用间接液化法煤制油,则需要更多的煤炭。
煤制油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煤直接液化法生产一吨油品需要消耗8吨至9吨水,Sasol公司所采用的间接液化方式,耗水量更是直接液化法的1.5倍,而我国煤产区大多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中、西部地区,可用水的数量和时间等均需要仔细考证。
此外,还必须考虑到煤炭价格上涨对煤制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由于原煤的费用占了总可变成本费用的80%以上,因此原煤的价格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影响也比较大。研究表明,煤炭价格每升高50元/吨,项目内部收益率要降低1.4%~1.5%左右,相当于成本增加了约150元/吨油(直接液化法)或250元/吨油(间接液化法)。
投资风险
煤制油项目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要达到比较好的收益,至少规模产量要达到100万吨油品/年,这大约需要100亿元的投资额,启动资金约为30亿元人民币。
应当说,从国家的决策层到各个投资商,对此项目的最终投资都是持相当谨慎态度的。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煤制油”产业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业。第一个“煤制油”项目之所以落户神华,是因为神华在资源配置、煤矿开发、电厂配套、炼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是在四大保险公司75亿元巨额保单下才得以顺利实施。
油价波动风险
投资巨大的煤液化项目是否有竞争力,取决于煤价与原油价格的差距。对煤炭液化工程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因素:一是油价,二是投资额,三是工厂的开工率,四是原料价格,包括煤、水、电。其中,对煤制油项目影响最大的是国际原油价格,而国际原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相当大。因此,在对煤制油项目进行开发时,必须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低油价有所考虑。
初步研究表明,如以项目税后的内部收益率12%为参考基准,当煤价为150元/吨时,煤制油项目的竞争力相当于37美元/桶;当煤价为300元/吨时,煤制油项目的竞争力相当于48美元/桶。
工艺及方案选择问题
无论是Sasol公司或者Shell公司技术,最大优点是成熟可靠,而缺点是引进费用高,使项目总体造价可能大幅度上升(估计﹥15%);相反,采用国内自主研发技术最大缺点是,工程放大存在一定风险,放大倍数越大,风险也越大,好处是项目总体造价可以大幅降低。
环保压力
煤制油项目面临的巨大环保压力是各方争论的焦点之一。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直接液化工艺,每生产1吨成品油,需要消耗原煤4吨左右、水8~9吨,同时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石油化工行业的7~10倍,不合理的煤化工规划将会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煤制油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环境评价。
技术风险
煤制油有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技术路线,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只有南非萨索尔公司的间接液化技术,美国、德国、日本均号称拥有成熟的直接液化技术,但均未有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例子。
当前中国投资煤液化制油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少煤液化工业化示范的经验和技术。一项技术必须经过“实验-半工业实验-工业化示范-大规模工业化示范-商业化大规模生产”这样一个过程,才能最终推广。这一过程中很多风险是难以预测的。而神华项目就处于大规模工业化示范的阶段,它的意义在于为国内发展这一产业开辟一个途径。
资源问题
资源要素主要包括煤炭资源和水资源。煤直接液化法生产一吨油品需要煤炭3~4吨,煤间接液化法生产一吨油品需要煤炭5~7吨。如果按照煤直接液化法生产一吨油品需要煤炭4吨以及煤制油工厂50~100年的寿命计算,对应年产300万吨油品的煤制油工厂原煤总计需求为6~12亿吨,假定煤炭的可采系数按50%计,配套煤矿的探明储量应当不少于12~24亿吨。如果采用间接液化法煤制油,则需要更多的煤炭。
煤制油工艺需要消耗大量的水,煤直接液化法生产一吨油品需要消耗8吨至9吨水,Sasol公司所采用的间接液化方式,耗水量更是直接液化法的1.5倍,而我国煤产区大多处于干旱和半干旱的中、西部地区,可用水的数量和时间等均需要仔细考证。
此外,还必须考虑到煤炭价格上涨对煤制油项目经济效益的影响。由于原煤的费用占了总可变成本费用的80%以上,因此原煤的价格对项目的经济效益影响也比较大。研究表明,煤炭价格每升高50元/吨,项目内部收益率要降低1.4%~1.5%左右,相当于成本增加了约150元/吨油(直接液化法)或250元/吨油(间接液化法)。
投资风险
煤制油项目是一个需要大量资金的项目,要达到比较好的收益,至少规模产量要达到100万吨油品/年,这大约需要100亿元的投资额,启动资金约为30亿元人民币。
应当说,从国家的决策层到各个投资商,对此项目的最终投资都是持相当谨慎态度的。
在目前的情况下,中国“煤制油”产业属于高风险投资行业。第一个“煤制油”项目之所以落户神华,是因为神华在资源配置、煤矿开发、电厂配套、炼油化工、交通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具备无可比拟的优势,而且是在四大保险公司75亿元巨额保单下才得以顺利实施。
油价波动风险
投资巨大的煤液化项目是否有竞争力,取决于煤价与原油价格的差距。对煤炭液化工程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因素:一是油价,二是投资额,三是工厂的开工率,四是原料价格,包括煤、水、电。其中,对煤制油项目影响最大的是国际原油价格,而国际原油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波动相当大。因此,在对煤制油项目进行开发时,必须对未来可能出现的低油价有所考虑。
初步研究表明,如以项目税后的内部收益率12%为参考基准,当煤价为150元/吨时,煤制油项目的竞争力相当于37美元/桶;当煤价为300元/吨时,煤制油项目的竞争力相当于48美元/桶。
工艺及方案选择问题
无论是Sasol公司或者Shell公司技术,最大优点是成熟可靠,而缺点是引进费用高,使项目总体造价可能大幅度上升(估计﹥15%);相反,采用国内自主研发技术最大缺点是,工程放大存在一定风险,放大倍数越大,风险也越大,好处是项目总体造价可以大幅降低。
环保压力
煤制油项目面临的巨大环保压力是各方争论的焦点之一。数据显示,按照目前的直接液化工艺,每生产1吨成品油,需要消耗原煤4吨左右、水8~9吨,同时排放的二氧化碳是石油化工行业的7~10倍,不合理的煤化工规划将会直接影响当地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因此,煤制油项目必须经过严格环境评价。
2008年10月20日星期一
沼气发电技术概述
可再生能源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能源,其中沼气发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利用方式,合理有效利用这一新型能源,能为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帮助。
集众多优点于一身
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一定温度、湿度、酸碱度并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经微生物发酵分解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因最早在沼泽中发现而得名。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此外还有二氧化碳(约占30%~40%)。它无色、无嗅、无毒,密度约为空气的55%,难溶于水,易燃,1米沼气的发热量为35857千焦。
沼气技术是运用生物化学方法对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等进行处理的技术。由于其成本低廉、处理效果好,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单纯将沼气用于集中供气和供热,覆盖范围有限,可靠性也比较低,而将沼气作为发电燃料就地发电,发电量随沼气产生量变化灵活调整,可以使沼气得到充分利用。
沼气发电技术是集环保和节能于一体的能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它是利用工业、农业或城镇生活中的大量有机废弃物(例如酒糟液、禽畜粪、城市垃圾和污水等),经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驱动沼气发电机组发电,并可充分将发电机组的余热用于沼气生产,使综合热效率达80%左右,大大高于一般30%~40%的发电效率,经济效益显著。
沼气发电技术本身提供的是清洁能源,不仅解决了沼气工程中的环境问题、消耗了大量废弃物、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变废为宝,产生了大量的热能和电能,符合能源再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已趋成熟
沼气发电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沼气生产、沼气净化与储存、沼气发电及上网等多项单元技术的优化组合。沼气发电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是为了合理、高效地利用在治理有机废弃物污染中所产生的沼气。我国沼气发电的研究与应用也有多年的历史,由于开始使用的沼气大都是农村中以植物和粪肥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经过厌氧发酵产生的,虽然沼气地面广、量大,但产气量小、发动机功率也小,且沼气的产生常常受气候的影响,沼气的成分、热值和产气量都不稳定。近年来,随着大中型沼气工程在各地农、牧、禽场中的建设,一些发动机工厂相继改装和生产出功率较大的沼气发动机,并应用于某些地区的大中型沼气发电工程中。
目前成熟的国产沼气发电机组的功率规格,主要集中在24~600kW这个区段。从沼气工程的产气量来看,有不少沼气工程适宜配建500kW以上的沼气发电机组。从沼气工程的产气量以及从用电负荷性质来看,20kW以下的发电机组也大有市场。例如一个万头猪场沼气工程,日产沼气80m3,显然不适合发电上网,只适宜内部用电。其沼电用途一般为驱动沼气工程污水泵和猪场通风机、照明等,因此宜配备10kW左右的发电机组。类似的沼气工程很多,可见小功率沼气发电机组需求量也很大。
农村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国可用于沼气发电的资源十分丰富。首先,受饮食结构的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达到数亿头,牛羊、家禽等养殖量也十分巨大,禽畜粪便总排放量巨大。
同时,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有机废水排放量也十分惊人。如果再考虑酒糟液、城市垃圾填埋和污水处理产生的沼气等因素,我国沼气资源潜力将进一步扩大,沼气发电的前景十分开阔。
同时,我国广大农村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解决农村电气化,沼气发电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但是,大中型沼气工程与沼气发电工程的一次性投资费用都相当大,而沼气工程投资费用是沼气发电工程的4倍左右。只有在推广沼气工程应用的同时,不断进行研究提高沼池产气率,并积极推广应用沼气发电工程,才能在社会效益尽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也才能使整个工程总的一次性投资回报率大大提高。
此外,沼气发动机发电与发动机余热利用综合热效率比任何其他热动力设备或装置的热效率都高。进行沼气发电即使民用,也可以将电通过电缆输送到每家每户,提前实现全部家用设备电气化,既方便又干净。用不完的电还可以并入电网中,这是最科学、合理、高效应用沼气能源的途径。
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沼气发电工程数量较少,装机规模较小,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现有机制严重制约沼气发电的发展。首先,我国尚未建立严格的环境污染处罚体系,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超标排放的企业不需要为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等支付相应的成本,致使企业缺乏投资沼气工程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其次,目前沼气发电工程建设规模一般较小,潜在的电站数量较大,电网运行管理成本较高,属于典型的分布式发电。我国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分布式电站运行管理的经验,致使沼气发电的并网和售电遇到许多困难。
沼气发电工程是节能环保的工程,受益的是全社会,基于目前沼气发电工程还存在的问题,因此工程应由政府、地方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环保项目,国家应给予一定支持,如: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减免工程税费,减轻企业负担;行业要广辟资金渠道,帮助建设方获得各类贷款;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投资开发沼气发电项目,以优惠政策调动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集众多优点于一身
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一定温度、湿度、酸碱度并隔绝空气的条件下,经微生物发酵分解而产生的一种可燃性气体,因最早在沼泽中发现而得名。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此外还有二氧化碳(约占30%~40%)。它无色、无嗅、无毒,密度约为空气的55%,难溶于水,易燃,1米沼气的发热量为35857千焦。
沼气技术是运用生物化学方法对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等进行处理的技术。由于其成本低廉、处理效果好,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单纯将沼气用于集中供气和供热,覆盖范围有限,可靠性也比较低,而将沼气作为发电燃料就地发电,发电量随沼气产生量变化灵活调整,可以使沼气得到充分利用。
沼气发电技术是集环保和节能于一体的能源综合利用新技术。它是利用工业、农业或城镇生活中的大量有机废弃物(例如酒糟液、禽畜粪、城市垃圾和污水等),经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气,驱动沼气发电机组发电,并可充分将发电机组的余热用于沼气生产,使综合热效率达80%左右,大大高于一般30%~40%的发电效率,经济效益显著。
沼气发电技术本身提供的是清洁能源,不仅解决了沼气工程中的环境问题、消耗了大量废弃物、保护了环境、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而且变废为宝,产生了大量的热能和电能,符合能源再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技术已趋成熟
沼气发电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沼气生产、沼气净化与储存、沼气发电及上网等多项单元技术的优化组合。沼气发电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外是为了合理、高效地利用在治理有机废弃物污染中所产生的沼气。我国沼气发电的研究与应用也有多年的历史,由于开始使用的沼气大都是农村中以植物和粪肥等有机废弃物在沼气池中经过厌氧发酵产生的,虽然沼气地面广、量大,但产气量小、发动机功率也小,且沼气的产生常常受气候的影响,沼气的成分、热值和产气量都不稳定。近年来,随着大中型沼气工程在各地农、牧、禽场中的建设,一些发动机工厂相继改装和生产出功率较大的沼气发动机,并应用于某些地区的大中型沼气发电工程中。
目前成熟的国产沼气发电机组的功率规格,主要集中在24~600kW这个区段。从沼气工程的产气量来看,有不少沼气工程适宜配建500kW以上的沼气发电机组。从沼气工程的产气量以及从用电负荷性质来看,20kW以下的发电机组也大有市场。例如一个万头猪场沼气工程,日产沼气80m3,显然不适合发电上网,只适宜内部用电。其沼电用途一般为驱动沼气工程污水泵和猪场通风机、照明等,因此宜配备10kW左右的发电机组。类似的沼气工程很多,可见小功率沼气发电机组需求量也很大。
农村广泛的应用前景
我国可用于沼气发电的资源十分丰富。首先,受饮食结构的影响,我国生猪存栏量达到数亿头,牛羊、家禽等养殖量也十分巨大,禽畜粪便总排放量巨大。
同时,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有机废水排放量也十分惊人。如果再考虑酒糟液、城市垃圾填埋和污水处理产生的沼气等因素,我国沼气资源潜力将进一步扩大,沼气发电的前景十分开阔。
同时,我国广大农村生物质资源非常丰富,解决农村电气化,沼气发电是一个很重要的途径。但是,大中型沼气工程与沼气发电工程的一次性投资费用都相当大,而沼气工程投资费用是沼气发电工程的4倍左右。只有在推广沼气工程应用的同时,不断进行研究提高沼池产气率,并积极推广应用沼气发电工程,才能在社会效益尽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也才能使整个工程总的一次性投资回报率大大提高。
此外,沼气发动机发电与发动机余热利用综合热效率比任何其他热动力设备或装置的热效率都高。进行沼气发电即使民用,也可以将电通过电缆输送到每家每户,提前实现全部家用设备电气化,既方便又干净。用不完的电还可以并入电网中,这是最科学、合理、高效应用沼气能源的途径。
政策促进产业发展
目前,我国沼气发电工程数量较少,装机规模较小,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现有机制严重制约沼气发电的发展。首先,我国尚未建立严格的环境污染处罚体系,禽畜粪便和工业有机废水超标排放的企业不需要为自身造成的环境污染等支付相应的成本,致使企业缺乏投资沼气工程治理污染的积极性;其次,目前沼气发电工程建设规模一般较小,潜在的电站数量较大,电网运行管理成本较高,属于典型的分布式发电。我国目前尚缺乏大规模分布式电站运行管理的经验,致使沼气发电的并网和售电遇到许多困难。
沼气发电工程是节能环保的工程,受益的是全社会,基于目前沼气发电工程还存在的问题,因此工程应由政府、地方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对于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兴环保项目,国家应给予一定支持,如: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减免工程税费,减轻企业负担;行业要广辟资金渠道,帮助建设方获得各类贷款;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以各种形式投资开发沼气发电项目,以优惠政策调动各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2008年10月19日星期日
中国农村年产沼气102亿立方米 相当于1600万吨煤
10月16日下午,科技教育司巡视员王衍亮介绍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作的新进展。
王衍亮说,2007年以来,农业部认真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制定并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和《农业部关于落实国务院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意见》,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目标、重点领域和重点技术模式。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农村沼气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2650万户,年产沼气102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600万吨标准煤,可为农户直接增收节支130亿元;各类沼气工程达到2.66万处,其中大型沼气工程1600多处。今年,中央和地方对农村沼气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新增户用沼气450万户。
二是秸秆综合利用稳步推进。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加快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等的综合利用。据测算,目前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3亿亩以上,秸秆青贮、氨化量达到2.5亿吨,约占秸秆总量的1/3以上。在坚持优先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要的同时,加强了秸秆气化、固化成型、秸秆沼气等新型能源利用。今年力争在农村推广秸秆气化200处、秸秆户用沼气5万户、秸秆沼气集中供气3000处、秸秆固化成型50处。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重点做好秸秆资源调查、规划编制和技术示范工作。
三是生产生活节能初见成效。筛选渔船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了一批节油、节电、节煤的农业机械;实施了《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推广秸秆覆盖地表、田间催腐堆肥、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技术,减少作业工序,全国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等栽培技术应用面积达到2亿亩以上;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和节能炉升级换代,今年将推广省柴节煤灶1500万户、节能炕100万铺、节能炉300万户。
四是循环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去年在全国1200个县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今年将覆盖1861个县。到去年底,已经建设了1000多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秸秆、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在太湖、巢湖、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建立了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在10个地市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建设。
王衍亮说,2007年以来,农业部认真贯彻《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制定并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和《农业部关于落实国务院2008年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的意见》,提出了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工作思路、目标、重点领域和重点技术模式。农业农村节能减排重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一是农村沼气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农村户用沼气发展到2650万户,年产沼气102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1600万吨标准煤,可为农户直接增收节支130亿元;各类沼气工程达到2.66万处,其中大型沼气工程1600多处。今年,中央和地方对农村沼气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农村沼气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新增户用沼气450万户。
二是秸秆综合利用稳步推进。采取疏堵结合的方式,加快秸秆能源化、饲料化、肥料化等的综合利用。据测算,目前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达到3亿亩以上,秸秆青贮、氨化量达到2.5亿吨,约占秸秆总量的1/3以上。在坚持优先满足农业和畜牧业需要的同时,加强了秸秆气化、固化成型、秸秆沼气等新型能源利用。今年力争在农村推广秸秆气化200处、秸秆户用沼气5万户、秸秆沼气集中供气3000处、秸秆固化成型50处。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见》,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认真贯彻落实,重点做好秸秆资源调查、规划编制和技术示范工作。
三是生产生活节能初见成效。筛选渔船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了一批节油、节电、节煤的农业机械;实施了《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推广秸秆覆盖地表、田间催腐堆肥、免少耕播种、深松及病虫草害综合控制技术,减少作业工序,全国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等栽培技术应用面积达到2亿亩以上;加快省柴灶、节能炕和节能炉升级换代,今年将推广省柴节煤灶1500万户、节能炕100万铺、节能炉300万户。
四是循环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去年在全国1200个县推广了测土配方施肥,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今年将覆盖1861个县。到去年底,已经建设了1000多个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秸秆、粪便、生活垃圾、污水等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率达到90%以上。在太湖、巢湖、三峡库区等重点流域建立了一批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在10个地市开展循环农业示范建设。
2008年10月18日星期六
国际海洋法发展趋势
1996年5月,我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同年7月,《公约》对我国生效。在我国批准《公约》十周年之际,回顾和展望国际海洋法发展的历程及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整个国际海洋法发展的历史是围绕沿海利益国与公海利益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斗争和力量消长演变而来的。在海洋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权益斗争是主旋律。从总体上看,多数发展中的沿海利益国海上力量薄弱,处于守势,因而希望国家管辖海域越宽越好,这样他们就可以拒敌于远海,海洋成为保卫陆地的天然屏障;而公海利益国是海上强国,他们不但称霸公海,而且有能力进逼沿海国管辖海域,国家管辖海域越狭窄越有利于他们逼近沿海国本土。
在历史上,自1609年荷兰的格老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洋自由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破欧洲封建势力对海洋的瓜分、割据,海洋自由原则一直长期支配着世界海洋秩序,公海利益占主导地位。
海洋自由原则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有利于国际航海贸易,但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它成了少数海洋强国掠夺海洋资源,建立海上霸权,侵略沿海国家,扩大海外势力的工具。这就与沿海利益国发生矛盾和冲突。总的来说,二战以来沿海利益与公海利益斗争的结果是,沿海利益不断扩大,而公海利益不断萎缩,海洋自由原则适用的范围不断缩小。具体表现为,沿海国的管辖海域及权利范围逐步扩张、蚕食公海,从原来的3海里领海扩展到12海里领海,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乃至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线以外100海里的外大陆架。这是二战后国际海洋法发展的主线。
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的《大陆架公告》宣布“处于公海下但毗连美国海岸的大陆架的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受美国的管辖和控制”,由此把大陆架概念引入现代国际海洋法,标志着沿海利益的历史性扩展。拉美国家随之效仿美国,纷纷主张200海里管辖海域。如秘鲁至今主张200海里领海。
1958年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四个海洋法公约:《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大陆架公约》和《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总的来说,这次会议基本上被西方控制,会议产生的这些公约大体上反映西方的利益。
1960年第二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西方海洋强国主张3海里领海,发展中国家主张12海里领海,双方没有达成领海宽度协议,无果而终。主张3海里的国家反对12海里领海的主要理由是,它侵犯了公海自由原则。这再次凸显了公海利益与沿海利益的尖锐对立。
1967年,联合国大会采纳了马耳他大使的提议,将国际海底区域宣布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避免了国际社会就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属问题产生更多的矛盾和冲突。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妥协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沿海利益与公海利益的冲突和妥协首先体现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方面,其次是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内各种水域的不同航行制度以及领海的宽度等。
在从1973年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漫长而艰难的谈判过程中,谈判的焦点,也就是各国争夺的焦点是专属经济区,而对国家管辖以外海域的问题关注不够,讨论得不充分。比如,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就没谈妥;关于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条款,尤其是公海部分,在1975年基本上就已定下来,直至公约最后通过,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从内容上看,许多条款沿袭了1958年四个海洋法公约的相关内容。这进一步说明,权益斗争是海洋法发展的主旋律,资源环境保护被放在次要地位,当各海域及其资源的权属明确以后,才谈及资源环境保护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982年通过以后的整个80年代,各国忙于巩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既得利益,包括立法和划界谈判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已完成国家管辖海域,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立法工作和划界谈判等事务,开始转向对国家管辖以外海域制度的修改和调整。(1)1990年7月至1994年,修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关于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2)1993年至1995年,修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此前,1989年至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三个关于流网问题的决议拉开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来国际社会重新调整公海渔业制度的序幕。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发会议将公海渔业列为其两大主要议题之一。(3)对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进行细化和补充。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主持下,2000年通过了《“区域”内多金属结核探矿和勘探规章》,2004年制订了《“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及富钴铁锰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草案。(4)讨论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欧盟提议制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三个执行协定,重点是在公海建立海洋保护区。(5)讨论深海渔业问题。2003年11月,在新西兰召开了第一届深海渔业学术研讨会。(6)讨论设立跨边界保护区和公海保护区问题。
总的来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有关国际海洋法的实践主要是建立、巩固和协调国家管辖海域的法律制度;90年代以后,海洋法发展的重点是对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特别是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和公海渔业的法律制度进行重新安排和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洋法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突出表现在《公约》第十一部分关于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的实质性修改。第二,弥补因专属经济区划界造成的海洋生态边界和政治边界不重合而产生的公海利益与沿海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例如,1995年的《跨界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协定》要求专属经济区内外的养护和管理措施要相互协调。又如,联合国有关部门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的十几个大海洋生态系统管理项目。第三,进一步协调国家管辖以外海域(公海和“区域”)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具体表现在深海采矿与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海保护区、深海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生效前后已经历了两次实质性的修改,而关于“区域”探矿和勘探规章实际上是对公约的补充和细化。在短期内,难以对公约进行全面修改,但局部修改却有可能。从内容上看,公约确立的一些原则本身不太可能改变,但这些原则下的一些具体内容或规则却有可能被改变。比如,公海捕鱼自由的原则不易被删除,但类似1995年《跨界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协定》这样的对公约的实质性修改已使公海捕鱼自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也就是说,公海捕鱼自由实际上已不可能,该原则已经名存实亡。再如,关于“区域”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不会被删除,但如果对“区域”制度作较多实质性的修改则是有可能的。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海洋法发展的突出领域是公海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涉及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海洋问题,包括反恐、反海盗、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海上安全及海洋秩序等问题。比如,2005年10月,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修订《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和《制止危及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非法行为议定书》。
整个国际海洋法发展的历史是围绕沿海利益国与公海利益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斗争和力量消长演变而来的。在海洋法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权益斗争是主旋律。从总体上看,多数发展中的沿海利益国海上力量薄弱,处于守势,因而希望国家管辖海域越宽越好,这样他们就可以拒敌于远海,海洋成为保卫陆地的天然屏障;而公海利益国是海上强国,他们不但称霸公海,而且有能力进逼沿海国管辖海域,国家管辖海域越狭窄越有利于他们逼近沿海国本土。
在历史上,自1609年荷兰的格老秀斯发表《海洋自由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海洋自由论代表新兴资产阶级打破欧洲封建势力对海洋的瓜分、割据,海洋自由原则一直长期支配着世界海洋秩序,公海利益占主导地位。
海洋自由原则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有利于国际航海贸易,但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它成了少数海洋强国掠夺海洋资源,建立海上霸权,侵略沿海国家,扩大海外势力的工具。这就与沿海利益国发生矛盾和冲突。总的来说,二战以来沿海利益与公海利益斗争的结果是,沿海利益不断扩大,而公海利益不断萎缩,海洋自由原则适用的范围不断缩小。具体表现为,沿海国的管辖海域及权利范围逐步扩张、蚕食公海,从原来的3海里领海扩展到12海里领海,24海里毗连区,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乃至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线以外100海里的外大陆架。这是二战后国际海洋法发展的主线。
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的《大陆架公告》宣布“处于公海下但毗连美国海岸的大陆架的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受美国的管辖和控制”,由此把大陆架概念引入现代国际海洋法,标志着沿海利益的历史性扩展。拉美国家随之效仿美国,纷纷主张200海里管辖海域。如秘鲁至今主张200海里领海。
1958年第一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了四个海洋法公约:《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大陆架公约》和《捕鱼与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总的来说,这次会议基本上被西方控制,会议产生的这些公约大体上反映西方的利益。
1960年第二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西方海洋强国主张3海里领海,发展中国家主张12海里领海,双方没有达成领海宽度协议,无果而终。主张3海里的国家反对12海里领海的主要理由是,它侵犯了公海自由原则。这再次凸显了公海利益与沿海利益的尖锐对立。
1967年,联合国大会采纳了马耳他大使的提议,将国际海底区域宣布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避免了国际社会就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权属问题产生更多的矛盾和冲突。这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利益妥协的产物。另一方面,它也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崛起。
在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沿海利益与公海利益的冲突和妥协首先体现在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制度方面,其次是国家管辖海域范围内各种水域的不同航行制度以及领海的宽度等。
在从1973年到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漫长而艰难的谈判过程中,谈判的焦点,也就是各国争夺的焦点是专属经济区,而对国家管辖以外海域的问题关注不够,讨论得不充分。比如,国际海底区域制度就没谈妥;关于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条款,尤其是公海部分,在1975年基本上就已定下来,直至公约最后通过,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从内容上看,许多条款沿袭了1958年四个海洋法公约的相关内容。这进一步说明,权益斗争是海洋法发展的主旋律,资源环境保护被放在次要地位,当各海域及其资源的权属明确以后,才谈及资源环境保护问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1982年通过以后的整个80年代,各国忙于巩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既得利益,包括立法和划界谈判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已完成国家管辖海域,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立法工作和划界谈判等事务,开始转向对国家管辖以外海域制度的修改和调整。(1)1990年7月至1994年,修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关于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2)1993年至1995年,修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养护和管理跨界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的规定。此前,1989年至199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三个关于流网问题的决议拉开了自《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来国际社会重新调整公海渔业制度的序幕。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发会议将公海渔业列为其两大主要议题之一。(3)对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进行细化和补充。在国际海底管理局的主持下,2000年通过了《“区域”内多金属结核探矿和勘探规章》,2004年制订了《“区域”内多金属硫化物及富钴铁锰结壳探矿和勘探规章》草案。(4)讨论国家管辖范围以外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问题。欧盟提议制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第三个执行协定,重点是在公海建立海洋保护区。(5)讨论深海渔业问题。2003年11月,在新西兰召开了第一届深海渔业学术研讨会。(6)讨论设立跨边界保护区和公海保护区问题。
总的来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通过以后的20世纪80年代,有关国际海洋法的实践主要是建立、巩固和协调国家管辖海域的法律制度;90年代以后,海洋法发展的重点是对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特别是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和公海渔业的法律制度进行重新安排和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海洋法发展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这突出表现在《公约》第十一部分关于国际海底区域开发制度的实质性修改。第二,弥补因专属经济区划界造成的海洋生态边界和政治边界不重合而产生的公海利益与沿海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例如,1995年的《跨界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协定》要求专属经济区内外的养护和管理措施要相互协调。又如,联合国有关部门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起的十几个大海洋生态系统管理项目。第三,进一步协调国家管辖以外海域(公海和“区域”)资源开发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利益冲突。具体表现在深海采矿与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海保护区、深海渔业资源开发与保护等方面。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在生效前后已经历了两次实质性的修改,而关于“区域”探矿和勘探规章实际上是对公约的补充和细化。在短期内,难以对公约进行全面修改,但局部修改却有可能。从内容上看,公约确立的一些原则本身不太可能改变,但这些原则下的一些具体内容或规则却有可能被改变。比如,公海捕鱼自由的原则不易被删除,但类似1995年《跨界和高度洄游鱼类种群协定》这样的对公约的实质性修改已使公海捕鱼自由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也就是说,公海捕鱼自由实际上已不可能,该原则已经名存实亡。再如,关于“区域”是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原则不会被删除,但如果对“区域”制度作较多实质性的修改则是有可能的。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海洋法发展的突出领域是公海资源环境的开发和保护,以及涉及国际社会共同利益的海洋问题,包括反恐、反海盗、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等海上安全及海洋秩序等问题。比如,2005年10月,国际海事组织通过了修订《制止危及海上航行安全非法行为公约》和《制止危及大陆架固定平台安全非法行为议定书》。
2008年10月16日星期四
金融危机震荡世界能源产业格局
当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主要经济体时,国际油价走势如何?金融危机将如何影响世界能源产业格局?中国能源产业应如何应对国际油价波动和金融危机冲击?聚首于此间的中外能源界人士在10月14日举行的2008中国国际能源论坛新闻发布会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世界石油理事会主席兰迪·格森对新华社记者说,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很难预测国际油价将在什么价位稳定下来。
他强调,当前国际油价的波动早已脱离了市场供需基本面的范畴。地缘政治、金融炒作以及投机者的恐惧和贪婪等因素使得当前的国际油价走势扑朔迷离。
国际油价在今年年初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后,一路上扬,于7月中旬达到每桶147美元的盘中新高。此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国际油价迅速回落,在9月中下旬上演出一轮大落大起行情后,近期持续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收盘价在6日跌破每桶90美元后,继续下挫,于10日跌破每桶80美元关口,收于每桶77.70美元,创出13个月来的新低。
兰迪·格森认为,考虑到当前石油开采技术和难度的提高,每桶80至100美元的油价更加合理。“这样一个价格能够使得世界石油工业实现盈亏平衡,并有利于供需双方实现共赢”。
国际能源机构执行副总裁理查德·琼斯认为,造成当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不是石油资源的短缺,而是石油开采领域的投资不足。
对于金融危机对世界能源产业的影响,理查德·琼斯并不乐观。他指出,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石油行业许多上游开采项目就因为融资原因而延迟。当前许多规模较小的石油公司更因为缺乏流动性而陷入危机。
他表示,如果金融危机继续恶化,预计世界石油行业内部将出现大规模整合,这有可能会造成未来石油资源供应的减少,并对将来的油价形成压力。
世界可再生能源委员会主席沃尔夫冈·帕尔茨则对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表示乐观。他说,尽管许多新能源公司市值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大幅缩水,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依然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当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是一个开始。”沃尔夫冈·帕尔茨说。他指出,随着各国对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未来可再生能源在进入规模性生产后将带来价格的下降,与高价的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将更具竞争力。
尽管如此,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王涛强调,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来看,最现实、最有效、最经济的能源供给,仍以化石燃料为主体。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2%,其中石油天然气占43.8%。
王涛指出,从资源情况看,我国还有发现更多油气资源的潜力。目前我国石油探明程度不到40%,天然气探明程度只有17%。
我国石油工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提高油田采收率等先进技术将有助于我国石油供应量的上升。
他表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努力增加能源供应量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方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在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的能源供需和能源安全相互依存,应对金融危机对世界能源产业的挑战,妥善解决能源供应和安全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
世界石油理事会主席兰迪·格森对新华社记者说,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很难预测国际油价将在什么价位稳定下来。
他强调,当前国际油价的波动早已脱离了市场供需基本面的范畴。地缘政治、金融炒作以及投机者的恐惧和贪婪等因素使得当前的国际油价走势扑朔迷离。
国际油价在今年年初突破每桶100美元大关后,一路上扬,于7月中旬达到每桶147美元的盘中新高。此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愈演愈烈,国际油价迅速回落,在9月中下旬上演出一轮大落大起行情后,近期持续下跌。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收盘价在6日跌破每桶90美元后,继续下挫,于10日跌破每桶80美元关口,收于每桶77.70美元,创出13个月来的新低。
兰迪·格森认为,考虑到当前石油开采技术和难度的提高,每桶80至100美元的油价更加合理。“这样一个价格能够使得世界石油工业实现盈亏平衡,并有利于供需双方实现共赢”。
国际能源机构执行副总裁理查德·琼斯认为,造成当前国际油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不是石油资源的短缺,而是石油开采领域的投资不足。
对于金融危机对世界能源产业的影响,理查德·琼斯并不乐观。他指出,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石油行业许多上游开采项目就因为融资原因而延迟。当前许多规模较小的石油公司更因为缺乏流动性而陷入危机。
他表示,如果金融危机继续恶化,预计世界石油行业内部将出现大规模整合,这有可能会造成未来石油资源供应的减少,并对将来的油价形成压力。
世界可再生能源委员会主席沃尔夫冈·帕尔茨则对全球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表示乐观。他说,尽管许多新能源公司市值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大幅缩水,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依然是未来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当前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只是一个开始。”沃尔夫冈·帕尔茨说。他指出,随着各国对可再生能源支持力度的加大,未来可再生能源在进入规模性生产后将带来价格的下降,与高价的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将更具竞争力。
尽管如此,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王涛强调,从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来看,最现实、最有效、最经济的能源供给,仍以化石燃料为主体。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在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2%,其中石油天然气占43.8%。
王涛指出,从资源情况看,我国还有发现更多油气资源的潜力。目前我国石油探明程度不到40%,天然气探明程度只有17%。
我国石油工业正处于上升阶段,提高油田采收率等先进技术将有助于我国石油供应量的上升。
他表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拉动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我国在努力增加能源供应量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改善能源消费方式,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在经济全球化下,世界各国的能源供需和能源安全相互依存,应对金融危机对世界能源产业的挑战,妥善解决能源供应和安全问题,需要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
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生物燃料原料应具备多样性
为应对化石能源不断减少可能引发的能源危机以及化石能源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人们开始利用生物质能来生产乙醇为汽车“解渴”。
然而,美国和欧洲推行的纤维素乙醇生产和使用补贴政策存在着不确定的环境结果。生物燃料原料的生物多样性才能保障生物燃料的长久性成功。 为将生产乙醇的原料局限在狭窄范围,最终可能出现多种非预期的结果,其中包括给当地生态环境引入具有攻击性的植物品种,加快土壤侵蚀,以及增加温室效应气体一氧化二氮的排放。
为避免因应对能源危机而出现另一种潜在的危机,人类应收集正确的数据,了解纤维素乙醇生产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然而,美国和欧洲推行的纤维素乙醇生产和使用补贴政策存在着不确定的环境结果。生物燃料原料的生物多样性才能保障生物燃料的长久性成功。 为将生产乙醇的原料局限在狭窄范围,最终可能出现多种非预期的结果,其中包括给当地生态环境引入具有攻击性的植物品种,加快土壤侵蚀,以及增加温室效应气体一氧化二氮的排放。
为避免因应对能源危机而出现另一种潜在的危机,人类应收集正确的数据,了解纤维素乙醇生产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2008年10月14日星期二
中印两国将占能源需求一半
世行研究者认为,中印巴三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成,其能源需求占发展中国家能源总需求的一半以上,二十年后将占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四成二。
世界银行今日发布新书《能效融资》称,若不能在提高能效上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印度和巴西的能源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到二O三O年)增加一倍以上,制度和资金问题仍是节能的主要障碍。
世行研究者认为,中印巴三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成,其能源需求占发展中国家能源总需求的一半以上,二十年后将占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四成二。
而该书预计,能源成本效益的改造,可以把上述发展中大国的能源使用量至少降低两成五,先进技术可以把他们的能源需求增长率到二O三O年降低至少一成,二氧化碳排放预测增长率降低一成六。还有巨大的节能潜力有待开发,“只要建立融资和投资环境,只要有政策制定者的大量承诺,就能发挥效力。”
这项聚焦中国、印度、巴西的能效研究指出,目前三国能耗状况均有改善。在中国,在政府十年来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商业上可行的能效部门目前正在崛起。但实现能效起飞的主要障碍是不适当的组织和机构制度,以及获取必要资金的渠道。需要让企业和银行相信,投资高能效的锅炉、废物回收系统或节能照明是有所回报的,值得冒风险。
该书作者,世界银行能源经济学家鲍勃·泰勒说:“我们对能效领域进行了仔细分析,目的是找出为什么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如此困难。”他说,在看到进展的同时,更应清楚节能急需“加快步伐的必要性”。
世界银行今日发布新书《能效融资》称,若不能在提高能效上取得重大进展,中国、印度和巴西的能源使用量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一代人的时间内(到二O三O年)增加一倍以上,制度和资金问题仍是节能的主要障碍。
世行研究者认为,中印巴三国人口占世界人口四成,其能源需求占发展中国家能源总需求的一半以上,二十年后将占世界能源需求增长的四成二。
而该书预计,能源成本效益的改造,可以把上述发展中大国的能源使用量至少降低两成五,先进技术可以把他们的能源需求增长率到二O三O年降低至少一成,二氧化碳排放预测增长率降低一成六。还有巨大的节能潜力有待开发,“只要建立融资和投资环境,只要有政策制定者的大量承诺,就能发挥效力。”
这项聚焦中国、印度、巴西的能效研究指出,目前三国能耗状况均有改善。在中国,在政府十年来的大力支持下,一个商业上可行的能效部门目前正在崛起。但实现能效起飞的主要障碍是不适当的组织和机构制度,以及获取必要资金的渠道。需要让企业和银行相信,投资高能效的锅炉、废物回收系统或节能照明是有所回报的,值得冒风险。
该书作者,世界银行能源经济学家鲍勃·泰勒说:“我们对能效领域进行了仔细分析,目的是找出为什么建立正确的激励机制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如此困难。”他说,在看到进展的同时,更应清楚节能急需“加快步伐的必要性”。
2008年10月13日星期一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新能源商机
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衰退,能源金融发展中的问题已日益显现出来。国际能源形势的多变性,对全球能源金融安全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金融作为世界各国政府所密切关注及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已被提上议事日程。
世界能源金融事关重大,能源金融不仅是能源和金融发展中的战略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全球所面临的能源经济现实问题亟待通过能源金融一体化来解决。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将极大地刺激能源经济,为能源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良机,在能源资源重点开发地区,能源工业已成为金融业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和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金融支持能源工业发展、能源企业积极参与金融市场、能源市场与金融战略的结合、能源效率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正是能源金融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虽然国别不同,但两地富翁不约而同地选择,正好起到一个风向标的示范作用,面对高昂的油价,有人称之为游荡在全球经济和全球资本市场周围的幽灵,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机会。
按照皮肯斯的设想,在美国德州西部至美加边境有一段尚未被开发的“风力走廊”,资源丰富程度“让人难以置信”,可以让美国成为“风能版沙特”。一旦这些资源被开发,风能将部分替代发电所需的天然气,美国22%电力来自天然气。
其次,被风能“解放”出来的天然气资源可以被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从而减少汽油需求。皮肯斯预计,如果这一方案得到政府以及其他投资者响应,将有助于降低美国三分之一的进口原油需求,每年节省2300亿美元。
同样,目前油价高企,大有一去不返之势,无疑也是杨国强选择新能源方向的决策依据。“如今油价高企,煤化工等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很好,作为一家公司,投资一个收益相对丰富的项目也在情理之中”,广发证券一房地产分析师说。
据悉,整个项目由杨国强前期投入20亿元作为启动资金,待项目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再通过资本市场、引进战略合作者、借贷等方式募集项目资金280亿元。该项目初期主要是筹建200万吨/年的露天煤矿和30万吨/年液体燃料的试验工厂。
另一项可以佐证新能源领域热度的事实是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公司,与往年相比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持续升温中。
高级猎头顾问HENRY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能源的需求不仅是现阶段的需求,更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谈到具体的职位,HENRY说太阳能产业人才需求比较旺盛、煤层气开采、太阳能电池、风能发电、LED绿色光源等方向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只要油价大于新能源技术的单位成本,新能源技术就有利可图。油价越高,投入新能源技术的预期收益就越高,资本和人力资源越可能涌入这一领域”,何世红说。
业内人士曾做过测算,若石油价格保持在50美元以上时,“煤制油”项目便有利润可图。如今,国际油价已经接近150美元,这更激起了各路资本的“围堵”。
能源和金融密不可分
“能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的问题,两者之间是互动关系,比如,金融对于能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源可以快速发展,但如果能源发展出现问题,则很容易导致金融出现问题”,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主席何世红说。
的确,对能源投资项目的评估关键在于其预期现金流和回收期,高油价在保证能源风险投资的未来现金流上无疑有关键作用。油价越高,回收期就越短,未来现金流也就越可观。
最近,联合国有观点认为,从中期来讲,只要世界经济不陷入衰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回落到他们的潜在增长以下,那么石油可能在今后两三年,起码从供给的角度来讲,很难跟得上需求的增长。这意味着很难在风险投资周期内很难出现大幅下跌,也意味着风险投资的回报能得到很大的保证。
对于我国目前能源业的发展,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表示,中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我们能源的开发量,可以说这几年才刚刚起步,除了的煤炭资源现在开发的基本上比较火热以外,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能源里面也是走在前面的,并且很多再生能源和新兴能源的开发都在紧锣密鼓地探索或者是开发过程中。
“但是整个全球的新能源的发展,其实是从一个初级阶段在向前走,可能会在未来的十年,能源的大开发阶段会到来,现在还是一个初级阶段”何世红说。
谈及将于11月份开幕、由中国金融网联合亚洲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何世红表示,参会人员是世界能源金融领域的权威人士,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全球能源开发与金融合作”。“同时大会特别关注和研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市场对国际能源市场开发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和如何保证工业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据悉,本次会议将从能源的不同划分阶段设置不同的话题,比如传统能源的开发和发展,还有新能源的开发和发展,以及预测未来新兴能源的开发与发展。此后,世界能源金融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
绿色能源产业全球性崛起
美国瞄准再生燃料大做文章,英国面向太空发展核能与风能,德国在生物中寻找再生燃料……能源向绿色可再生方向发展成为了世界能源金融市场的大趋势。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在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报告指出,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
基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我国于2006年施行了《可再生能源法》。随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相关配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
在2008年9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院士们表示保护环境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可再生能源将承担能源需求的大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提出,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替代煤炭和油气,有望满足全国43%的能源需求。他将这个目标概括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即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补充能源提升为替代能源、主流能源乃至主导能源之一。
因为有太大的空间,也就有了太多的未知。如今我国的能源开发工作从技术到实用从政策到市场都有很多的空白。这也就留给了外资很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对我们本土的企业留下了很大的风险和矛盾。尽管充满各种风险,但中国已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新能源投资市场。我们急需解决的就是怎样在金融危机中化危机为契机,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同时完善本土企业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的各种问题,扩展我国新能源的市场空间。
针对全球能源金融大发展问题,由中国金融网、中国金融研究院、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主办的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也将于11月在北京举行。届时国内外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政要,将就金融风暴对全球的能源金融影响以及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开发建设等热点问题献计献策,将对我国新能源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全球金融撬动下的能源转型
能源战略的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焦点。
而能源产业作为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往往与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及金融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因此,虽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未来,然而新能源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现实困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初期投入资金需求很高。
那么,金融的杠杆能否撬起新能源一个光明的未来呢?
据了解,近年来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每年达300亿美元以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都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在国家能源战略层面上制订了新能源发展的路线图,并不断加大对新能源研发的投入。对新能源开发从不落后的日本,从1993年起就开始实施“世界能源网络”计划,近5年来日本产业经济省平均每年投入约2.7亿美元用于相关项目的研究。
同时,联合国报告称,全球转向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资本2005年高达800亿美金,而在2006年也高达1000亿美金。投资者2006年在这个行业上倾注的资本,与2005年同比增长了43%,新能源也因此成为了最热门的投资机会。
就在一个月前,以石油业务发家的美国亿万富翁布恩•皮肯斯公布一项新能源计划,准备投入上百亿美元在美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场。无独有偶,此一周前,中国内地首富杨惠妍之父杨国强亦宣布正进军新能源领域,以个人身份投资20亿元开发“煤制油”项目。这些举动被形象地描述为“富翁围猎新能源”。
其实无论如何,这些举动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开发来说,都是好消息:资金问题已经不是发展的瓶颈,剩下的就看开发成本和预期收益了。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只要油价大于新能源技术的单位成本,新能源技术就有利可图。油价越高,投入新能源技术的预期收益就越高,资本和人力资源越可能涌入这一领域”,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主席、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说。
业内人士也曾做过测算,若石油价格保持在50美元以上时,“煤制油”项目便有利润可图。而最新报道说欧派克各国的油价底线是80美元。
何世红认为,能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的问题,两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就国内来看,随着《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战略转型期。据统计,“十五”末,中国能源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13496亿元,约占全部能源行业总负债的45%,能源金融也必将随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6月18日,中美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此次对话的主题关键词是两个:金融和能源。而将于11月份开幕“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中心议题也是“全球能源开发与金融合作”。
由此可见,由金融而带动的能源转型已经浮出水面。能源和金融,注定成为一对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共同应对不期而至的全球性能源恐慌!
环境压力催生新能源浪潮
目前,北京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以燃煤为主的特大城市之一。去年,北京市能源总消费量达到4000万吨标煤,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在北京能源消耗中,煤炭和焦炭所占比重高达41.5%。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大量直接燃烧原煤是造成北京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煤炭的清洁燃烧技术,用以改善大气环境,已经成为北京市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
而北京,只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
我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煤炭比重太大,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据了解,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0.8亿吨标准煤。尽管我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原煤仍高达9.98亿吨。煤炭污染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使新能源代替旧能源已经成为全国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
面对污染的压力,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的火焰,一种以氢气为能源的燃料电池轿车下线,北京奥运会期间,有500辆这种新能源车投入奥运服务。作为我国第四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这种氢燃料轿车真正实现了零污染。这款车加一次氢燃料可以跑300多公里,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150公里,这批燃料电池轿车动力性能增强,整车的可靠性、耐久性较前三代有明显提升。
面对国际间的激烈竞争,中国势必会在旧能源引发的污染问题上采取有效地措施,也同时会大力发展新能源,还中国一个碧水蓝天。
世界能源金融事关重大,能源金融不仅是能源和金融发展中的战略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全球所面临的能源经济现实问题亟待通过能源金融一体化来解决。能源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将极大地刺激能源经济,为能源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带来良机,在能源资源重点开发地区,能源工业已成为金融业重点支持的行业之一和行业利润的主要来源。金融支持能源工业发展、能源企业积极参与金融市场、能源市场与金融战略的结合、能源效率金融市场迅速发展,正是能源金融一体化的具体体现。
虽然国别不同,但两地富翁不约而同地选择,正好起到一个风向标的示范作用,面对高昂的油价,有人称之为游荡在全球经济和全球资本市场周围的幽灵,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机会。
按照皮肯斯的设想,在美国德州西部至美加边境有一段尚未被开发的“风力走廊”,资源丰富程度“让人难以置信”,可以让美国成为“风能版沙特”。一旦这些资源被开发,风能将部分替代发电所需的天然气,美国22%电力来自天然气。
其次,被风能“解放”出来的天然气资源可以被用于汽车等交通工具,从而减少汽油需求。皮肯斯预计,如果这一方案得到政府以及其他投资者响应,将有助于降低美国三分之一的进口原油需求,每年节省2300亿美元。
同样,目前油价高企,大有一去不返之势,无疑也是杨国强选择新能源方向的决策依据。“如今油价高企,煤化工等新能源的发展前景很好,作为一家公司,投资一个收益相对丰富的项目也在情理之中”,广发证券一房地产分析师说。
据悉,整个项目由杨国强前期投入20亿元作为启动资金,待项目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后,再通过资本市场、引进战略合作者、借贷等方式募集项目资金280亿元。该项目初期主要是筹建200万吨/年的露天煤矿和30万吨/年液体燃料的试验工厂。
另一项可以佐证新能源领域热度的事实是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公司,与往年相比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是持续升温中。
高级猎头顾问HENRY认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能源的需求不仅是现阶段的需求,更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的问题。谈到具体的职位,HENRY说太阳能产业人才需求比较旺盛、煤层气开采、太阳能电池、风能发电、LED绿色光源等方向都需要大量的人才。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只要油价大于新能源技术的单位成本,新能源技术就有利可图。油价越高,投入新能源技术的预期收益就越高,资本和人力资源越可能涌入这一领域”,何世红说。
业内人士曾做过测算,若石油价格保持在50美元以上时,“煤制油”项目便有利润可图。如今,国际油价已经接近150美元,这更激起了各路资本的“围堵”。
能源和金融密不可分
“能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的问题,两者之间是互动关系,比如,金融对于能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能源可以快速发展,但如果能源发展出现问题,则很容易导致金融出现问题”,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主席何世红说。
的确,对能源投资项目的评估关键在于其预期现金流和回收期,高油价在保证能源风险投资的未来现金流上无疑有关键作用。油价越高,回收期就越短,未来现金流也就越可观。
最近,联合国有观点认为,从中期来讲,只要世界经济不陷入衰退,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回落到他们的潜在增长以下,那么石油可能在今后两三年,起码从供给的角度来讲,很难跟得上需求的增长。这意味着很难在风险投资周期内很难出现大幅下跌,也意味着风险投资的回报能得到很大的保证。
对于我国目前能源业的发展,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表示,中国是一个能源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我们能源的开发量,可以说这几年才刚刚起步,除了的煤炭资源现在开发的基本上比较火热以外,电力、石油天然气等大能源里面也是走在前面的,并且很多再生能源和新兴能源的开发都在紧锣密鼓地探索或者是开发过程中。
“但是整个全球的新能源的发展,其实是从一个初级阶段在向前走,可能会在未来的十年,能源的大开发阶段会到来,现在还是一个初级阶段”何世红说。
谈及将于11月份开幕、由中国金融网联合亚洲金融研究院、中国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何世红表示,参会人员是世界能源金融领域的权威人士,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全球能源开发与金融合作”。“同时大会特别关注和研究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市场对国际能源市场开发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和如何保证工业化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据悉,本次会议将从能源的不同划分阶段设置不同的话题,比如传统能源的开发和发展,还有新能源的开发和发展,以及预测未来新兴能源的开发与发展。此后,世界能源金融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
绿色能源产业全球性崛起
美国瞄准再生燃料大做文章,英国面向太空发展核能与风能,德国在生物中寻找再生燃料……能源向绿色可再生方向发展成为了世界能源金融市场的大趋势。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在2008年天津达沃斯论坛上发布的《全球增长面临风险》报告,2007年全球清洁能源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400亿美元,而2002年这一数字仅为330亿美元。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最新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各国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总额比2006年增加60%,超过1480亿美元,预计2012年将达到4500亿美元,2020年将超过6000亿美元。报告指出,对清洁能源的投资不断增加,充分显示出各国对能源安全的关注。
基于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我国于2006年施行了《可再生能源法》。随后,《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等相关配套政策法规陆续出台。
在2008年9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论坛上,院士们表示保护环境离不开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可再生能源将承担能源需求的大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黄其励提出,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将替代煤炭和油气,有望满足全国43%的能源需求。他将这个目标概括为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图,即可再生能源将逐步由补充能源提升为替代能源、主流能源乃至主导能源之一。
因为有太大的空间,也就有了太多的未知。如今我国的能源开发工作从技术到实用从政策到市场都有很多的空白。这也就留给了外资很大的利润空间,同时对我们本土的企业留下了很大的风险和矛盾。尽管充满各种风险,但中国已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新能源投资市场。我们急需解决的就是怎样在金融危机中化危机为契机,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资源,同时完善本土企业在新能源开发利用上的各种问题,扩展我国新能源的市场空间。
针对全球能源金融大发展问题,由中国金融网、中国金融研究院、世界能源金融研究院主办的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也将于11月在北京举行。届时国内外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政要,将就金融风暴对全球的能源金融影响以及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开发建设等热点问题献计献策,将对我国新能源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全球金融撬动下的能源转型
能源战略的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其中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无疑是最引人瞩目的焦点。
而能源产业作为资本高度密集型产业,其可持续发展,往往与金融政策的支持以及金融资源的配置密切相关。因此,虽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我们展现了美好的未来,然而新能源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现实困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初期投入资金需求很高。
那么,金融的杠杆能否撬起新能源一个光明的未来呢?
据了解,近年来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每年达300亿美元以上。美国、欧盟、日本等国都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在国家能源战略层面上制订了新能源发展的路线图,并不断加大对新能源研发的投入。对新能源开发从不落后的日本,从1993年起就开始实施“世界能源网络”计划,近5年来日本产业经济省平均每年投入约2.7亿美元用于相关项目的研究。
同时,联合国报告称,全球转向可再生能源的投资资本2005年高达800亿美金,而在2006年也高达1000亿美金。投资者2006年在这个行业上倾注的资本,与2005年同比增长了43%,新能源也因此成为了最热门的投资机会。
就在一个月前,以石油业务发家的美国亿万富翁布恩•皮肯斯公布一项新能源计划,准备投入上百亿美元在美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风力发电场。无独有偶,此一周前,中国内地首富杨惠妍之父杨国强亦宣布正进军新能源领域,以个人身份投资20亿元开发“煤制油”项目。这些举动被形象地描述为“富翁围猎新能源”。
其实无论如何,这些举动对于新能源产业的开发来说,都是好消息:资金问题已经不是发展的瓶颈,剩下的就看开发成本和预期收益了。
“从成本收益的角度看,只要油价大于新能源技术的单位成本,新能源技术就有利可图。油价越高,投入新能源技术的预期收益就越高,资本和人力资源越可能涌入这一领域”,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主席、中国金融网总裁何世红说。
业内人士也曾做过测算,若石油价格保持在50美元以上时,“煤制油”项目便有利润可图。而最新报道说欧派克各国的油价底线是80美元。
何世红认为,能源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金融的问题,两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就国内来看,随着《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我国的能源产业发展已进入新的战略转型期。据统计,“十五”末,中国能源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达到13496亿元,约占全部能源行业总负债的45%,能源金融也必将随之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6月18日,中美签署了《中美能源环境十年合作框架》,此次对话的主题关键词是两个:金融和能源。而将于11月份开幕“世界能源金融大会”,中心议题也是“全球能源开发与金融合作”。
由此可见,由金融而带动的能源转型已经浮出水面。能源和金融,注定成为一对互相依存的统一体,共同应对不期而至的全球性能源恐慌!
环境压力催生新能源浪潮
目前,北京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以燃煤为主的特大城市之一。去年,北京市能源总消费量达到4000万吨标煤,在全国各大城市中,仅次于上海,位居第二。在北京能源消耗中,煤炭和焦炭所占比重高达41.5%。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大量直接燃烧原煤是造成北京大气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因此,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煤炭的清洁燃烧技术,用以改善大气环境,已经成为北京市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
而北京,只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
我国是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但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不尽合理,煤炭比重太大,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据了解,2000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量达到10.8亿吨标准煤。尽管我国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新能源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原煤仍高达9.98亿吨。煤炭污染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使新能源代替旧能源已经成为全国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
面对污染的压力,我们也看到了希望的火焰,一种以氢气为能源的燃料电池轿车下线,北京奥运会期间,有500辆这种新能源车投入奥运服务。作为我国第四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这种氢燃料轿车真正实现了零污染。这款车加一次氢燃料可以跑300多公里,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150公里,这批燃料电池轿车动力性能增强,整车的可靠性、耐久性较前三代有明显提升。
面对国际间的激烈竞争,中国势必会在旧能源引发的污染问题上采取有效地措施,也同时会大力发展新能源,还中国一个碧水蓝天。
2008年10月9日星期四
日本政府强制健康检查
四月起,日本政府规定四十到七十四岁被保者的健检报告若显示异常,必须接受医师面谈及饮食、运动辅导,这意味日本政府必须担负被保人「一定要健康」的义务,也因而带动「代谢症候群健检特需」的商机兴起。
高龄化的日本,正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如果高龄者不健康,将会因为支付庞大的国民健保医疗费用而拖垮财政,因此解决方案就是锁定四十岁至七十四岁的日本民众,降低民众罹患代谢症候群的可能性,进而减少因此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比例。
为让民众远离代谢症候群,日本官方订下二○一二年达到减少一○%代谢症候群患者、二○一五年减少二五%的目标,并在二○○六年六月从医疗制度改革著手,规定从二○○八年四月起,企业健保与国民健保的保险者对於被保者,具有「特定保健指导」义务。
在过去,健检报告出炉后,只要通知受检人就完成整个程序。但今年四月起,日本政府规定四十到七十四岁被保者的健检报告,如果腰围、体重、血压、血脂、血糖有异常情形,依据轻重程度不同,必须接受医师、保健师、专业营养师的面谈,接受饮食与运动的辅导,并以电话或面谈的方式确认成果。换句话说,日本企业或地方政府必须担负被保人或被扶养者「一定要健康」的义务,直到数据显示健康为止,也因此带动「代谢症候群健检特需」的商机兴起。
将健检与保健指导前面加上「特定」两字,是因为特定健检与一般健检不同,特定保健指导也和一般的保健指导不一样。例如两者的年龄层锁定在四十岁至七十四岁之间,观测的指标集中在腰围、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异常。
日本全国国民中,四十岁至七十四岁之间的族群总计约有五千六百万人,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也就是一千六百万名民众为代谢症候群候选人,而有约四五%接受特定保健指导,依此推估二○一○年健诊产业上看一兆五千亿日圆。
其中,特定健检与特定保健指导外包就是一项商机,因具有特定保健指导资格仅限医师、保健师、营养师,因此一般企业内部即使原本具有这种资格的员工,但并不足以应付整个企业进行特定保健指导的需求。此外,健检市场、健身市场、保健食品/药品市场、家用保健/医疗器材市场,都成为相关产业与异业瞄准的目标市场。
不少原来与医疗健康无关的行业,也纷纷各显神通,设法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这个日益增长的市场串连。其中跨界又引起话题的三家公司,各拥核心能力,且以创新产品及服务引起各界瞩目
高龄化的日本,正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如果高龄者不健康,将会因为支付庞大的国民健保医疗费用而拖垮财政,因此解决方案就是锁定四十岁至七十四岁的日本民众,降低民众罹患代谢症候群的可能性,进而减少因此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比例。
为让民众远离代谢症候群,日本官方订下二○一二年达到减少一○%代谢症候群患者、二○一五年减少二五%的目标,并在二○○六年六月从医疗制度改革著手,规定从二○○八年四月起,企业健保与国民健保的保险者对於被保者,具有「特定保健指导」义务。
在过去,健检报告出炉后,只要通知受检人就完成整个程序。但今年四月起,日本政府规定四十到七十四岁被保者的健检报告,如果腰围、体重、血压、血脂、血糖有异常情形,依据轻重程度不同,必须接受医师、保健师、专业营养师的面谈,接受饮食与运动的辅导,并以电话或面谈的方式确认成果。换句话说,日本企业或地方政府必须担负被保人或被扶养者「一定要健康」的义务,直到数据显示健康为止,也因此带动「代谢症候群健检特需」的商机兴起。
将健检与保健指导前面加上「特定」两字,是因为特定健检与一般健检不同,特定保健指导也和一般的保健指导不一样。例如两者的年龄层锁定在四十岁至七十四岁之间,观测的指标集中在腰围、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异常。
日本全国国民中,四十岁至七十四岁之间的族群总计约有五千六百万人,其中有将近三分之一,也就是一千六百万名民众为代谢症候群候选人,而有约四五%接受特定保健指导,依此推估二○一○年健诊产业上看一兆五千亿日圆。
其中,特定健检与特定保健指导外包就是一项商机,因具有特定保健指导资格仅限医师、保健师、营养师,因此一般企业内部即使原本具有这种资格的员工,但并不足以应付整个企业进行特定保健指导的需求。此外,健检市场、健身市场、保健食品/药品市场、家用保健/医疗器材市场,都成为相关产业与异业瞄准的目标市场。
不少原来与医疗健康无关的行业,也纷纷各显神通,设法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这个日益增长的市场串连。其中跨界又引起话题的三家公司,各拥核心能力,且以创新产品及服务引起各界瞩目
2008年10月7日星期二
危亡时刻-2012年
联合国气候变迁专家小组主席 Dr. Rajendra Pachauri说,“假如在2012年没有任何行动的话,就太晚了。
因此接下来的两三年是决定我们未来的关键时刻。”
根据2007年12月美国航天总署卫星数据显示,气候科学家预测北极洋几乎所有的冰层将在2012年夏天前将完全融化...
危亡时刻正向我们走来,人类需要行动。
因此接下来的两三年是决定我们未来的关键时刻。”
根据2007年12月美国航天总署卫星数据显示,气候科学家预测北极洋几乎所有的冰层将在2012年夏天前将完全融化...
危亡时刻正向我们走来,人类需要行动。
改善饮食习惯,也是节能减排
当我们生活环境日益暖化,影响的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或是减排挚爱的子女及家人!
若是现在还认为节能减排是环保单位专家学者才应该研究的课题,而且与自身距离遥远,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日常生活的一些习惯,正是你我都能够关注并且改变,让我们对减缓地球暖化做出贡献,减排一点也不难,请一起这样做!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消耗粮食560万吨,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与节能减排息息相关,在此与各位分享如何透过管理个人饮食、器具设备以及处理厨余,达到环保节能之效!
首先,烹调及取用食物切忌浪费,浪费掉的食物不仅仅是浪费金钱,还包含运送、烹调过程,以及处理厨余所产生的碳排放,温室气体是地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抗暖化当务之急是减少碳排放,当然不可以因为浪费食物而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此外,食物的运送及保存过程也会不断产生碳排放,使用当地当季的食材,可缩短食物里程并减少不必要的保存期限!
由于饲养牲畜需要更多物料(如饲料或清理),目前许多环保理论倾向素食比肉食环保,但若是您饮食习惯的确无法改变,也要尽量选择经认证的有机食材!一般食用的动、植物在成长的过程中,厂商为求快速成长及卖相,时常会利用基因改造,或是添加人工化学药剂、抗生素或生长激素,而有机蔬菜或水果,则是不使用农药,改采天然氮肥料养成,有机肉品则是以有机饲料饲养,对环境造成的伤害与影响较小!
您或许不知道,吃剩的食物及其它有机物质,当它们被掩埋在垃圾场中在没有空气的状况下被分解时,会造成甲烷的排放,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严重20倍的温室气体,同时也会污染地下水源。
目前国外盛行利用“worm farm”回收桶来分解厨余,所谓“worm farm”回收桶系指在厨余回收桶中放入一层“worm farm”土壤,利用土壤中的小虫子咀嚼水果、蔬菜、蛋壳甚至是PAIZZA盒子,转换成液体或是更小的固体,可以用来为办公室植物施肥,这是一种可以简单且有效分解厨余制成植物的肥料的方法,当1吨厨余以这样的方式来分解取代过去的丢弃方式,可以避免产生1/3吨的温室气体。
一早九点多,办公室中弥漫阵阵咖啡香,许多人有喝咖啡的习惯,据统计全世界一天约喝掉20亿杯的咖啡,除了石油之外,咖啡是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商品,但咖啡栽种及买卖的过程,对环境及社会人道却造成了一些冲击,我们也可以在购买咖啡豆或咖啡时,选择有机且经过公平交易验证标示(Fair Trade-labeled brands)的咖啡,并且请勿使用纸杯或塑料杯,以避免这些一次性使用的容器,因制作、运送、垃圾处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或是碳排放!养成携带随行杯的习惯,在购买咖啡或其它饮料时使用自己的杯子,虽然可重复使用的杯子也有生命周期(一个杯子平均可使用3,000次),但仍然可以为地球减少30倍的实物浪费,以及60倍的空气污染!
尽量从家里带午餐到公司食用,不但安全卫生还可减少垃圾,若必须外食请使用环保筷及手绢,以避免使用用完即丢的一次性餐具或餐纸,办公室的厨房建议提供一般可重复使用的餐具,或以天然材质、回收材质制成的免洗餐具,如果提供茶或咖啡,记得选择有机且有绿色标章的品牌,同时需设置资源回收桶,可回收纸类、铝罐、玻璃及厨余。
若是现在还认为节能减排是环保单位专家学者才应该研究的课题,而且与自身距离遥远,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日常生活的一些习惯,正是你我都能够关注并且改变,让我们对减缓地球暖化做出贡献,减排一点也不难,请一起这样做!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约消耗粮食560万吨,每个人的饮食习惯与节能减排息息相关,在此与各位分享如何透过管理个人饮食、器具设备以及处理厨余,达到环保节能之效!
首先,烹调及取用食物切忌浪费,浪费掉的食物不仅仅是浪费金钱,还包含运送、烹调过程,以及处理厨余所产生的碳排放,温室气体是地球暖化的主要原因,抗暖化当务之急是减少碳排放,当然不可以因为浪费食物而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此外,食物的运送及保存过程也会不断产生碳排放,使用当地当季的食材,可缩短食物里程并减少不必要的保存期限!
由于饲养牲畜需要更多物料(如饲料或清理),目前许多环保理论倾向素食比肉食环保,但若是您饮食习惯的确无法改变,也要尽量选择经认证的有机食材!一般食用的动、植物在成长的过程中,厂商为求快速成长及卖相,时常会利用基因改造,或是添加人工化学药剂、抗生素或生长激素,而有机蔬菜或水果,则是不使用农药,改采天然氮肥料养成,有机肉品则是以有机饲料饲养,对环境造成的伤害与影响较小!
您或许不知道,吃剩的食物及其它有机物质,当它们被掩埋在垃圾场中在没有空气的状况下被分解时,会造成甲烷的排放,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更严重20倍的温室气体,同时也会污染地下水源。
目前国外盛行利用“worm farm”回收桶来分解厨余,所谓“worm farm”回收桶系指在厨余回收桶中放入一层“worm farm”土壤,利用土壤中的小虫子咀嚼水果、蔬菜、蛋壳甚至是PAIZZA盒子,转换成液体或是更小的固体,可以用来为办公室植物施肥,这是一种可以简单且有效分解厨余制成植物的肥料的方法,当1吨厨余以这样的方式来分解取代过去的丢弃方式,可以避免产生1/3吨的温室气体。
一早九点多,办公室中弥漫阵阵咖啡香,许多人有喝咖啡的习惯,据统计全世界一天约喝掉20亿杯的咖啡,除了石油之外,咖啡是全世界最有价值的商品,但咖啡栽种及买卖的过程,对环境及社会人道却造成了一些冲击,我们也可以在购买咖啡豆或咖啡时,选择有机且经过公平交易验证标示(Fair Trade-labeled brands)的咖啡,并且请勿使用纸杯或塑料杯,以避免这些一次性使用的容器,因制作、运送、垃圾处理所造成的资源浪费,或是碳排放!养成携带随行杯的习惯,在购买咖啡或其它饮料时使用自己的杯子,虽然可重复使用的杯子也有生命周期(一个杯子平均可使用3,000次),但仍然可以为地球减少30倍的实物浪费,以及60倍的空气污染!
尽量从家里带午餐到公司食用,不但安全卫生还可减少垃圾,若必须外食请使用环保筷及手绢,以避免使用用完即丢的一次性餐具或餐纸,办公室的厨房建议提供一般可重复使用的餐具,或以天然材质、回收材质制成的免洗餐具,如果提供茶或咖啡,记得选择有机且有绿色标章的品牌,同时需设置资源回收桶,可回收纸类、铝罐、玻璃及厨余。
600亿碳排放交易额 3家碳交易机构谁能获利
一个月内集中成立3家碳交易机构,是否太多?
8月6日,在相差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中国两座最大城市北京、上海,两家碳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挂牌成立。而在此之前的7月19日,中国并不太大的城市,山西吕梁市已经宣布成立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服务中心。
不到一个月内,中国先后有3家碳交易机构成立。中国企业希望利用《京都议定书》的规定,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富余的碳排放指标,卖给欧洲的一些大的买家,从中实现双赢。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额在600亿左右,这比2004年开始实行碳交易之初增长了60倍,交易量从1000万吨增长到27亿吨。
新加坡中新资本合伙人吕梁市金融顾问陈屹飙说,碳交易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从项目变成一种标准的金融产品,它跟现在的传统交易市场像粮食和石油能源有一些相同的属性,或者是类似的特点。
《京都议定书》规定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温室气体减排。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任务,有减排指针任务的发达国家,可以到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指标。通过这样合作,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及急需的资金,发达国家可以大幅度降低在国内减排所需要的高昂费用,加快缓解环球气候变化的行动步伐。
在8月6日北京环境交易所成立仪式上,该所董事长熊焰表示,全球环境问题主要由排污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已有成熟经验,一家企业如果通过环保等措施减少了排污和碳排放,就会形成其环境权益,该权益可以“吨”为单位,卖给其它排污和碳排放不够用的企业。目前碳排放交易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境外买家,但是交易的信息透明程度不够,国内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根据规定,进行交易的碳交易权必须在联合国注册。目前,联合国批准了1000多个项目,中国有200多个,多是来自山西的项目。交易时以吨为单位进行计算,但在价格上中国很难进行把握。
陈屹飙说,目前碳交易行业标准游戏规则由国际社会制定,中国还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而且国内的交易很不透明,信息也不对称,基本上都是由国际上大的项目在控制,中国的交易价格基本在每吨5欧元到6欧元,实际上国际的价格在十几欧元,甚至是二十几欧元左右。
同时,陈屹飙认为中国在国际义务的框架下,可能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的成本的风险。另外,涉及到融资体系不顺畅,对项目具体操作时感觉形不成合力。
目前,碳交易属于初级阶段,通过交易所实现的是价格发现。再深入发展之后,也就是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后,一些大企业或者是政府考虑到未来风险的时候。因为那时会有更多项目注册,而政府和企业为此要投入更多。而2012年后京都时代,世界各国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也就意味着碳交易规则,可能延续,也可能被改写。
今年,北京、上海、吕梁3个交易所将进行营业。据悉,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经准备好了55个挂牌项目,总金额达10.75亿的。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交易所每年总交易额将超过80亿,占整个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总成交额的10%左右。
而山西省吕梁市市长董洪运表示,吕梁市交易服务中心的创立,将以多赢的机制形成节能减排的新模式,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解决资金配套及与项目合作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吕梁市新削减二氧化硫5000吨,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比去年同期再下降33.73%。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175天,比去年同期增加37天,排名继续保持山西省的第一位。吕梁曾荣获过“全球十大污染城市”的称号。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服务中心,是由山西离柳煤炭集团公司与北京国能时代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建立的,是中国第一家碳交易机构。
发起于英国的碳交易,实际上是一种自由博弈。也就是买的人愿意出的一个价格,卖的人愿意卖即可。清华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发中心执行主任曾少军建议中国企业:大家看看欧洲是一个什么价格水平,然后去谈判,能够卖多高价,就看你的胃口有多大。
8月6日,在相差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内,中国两座最大城市北京、上海,两家碳交易机构——北京环境交易所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挂牌成立。而在此之前的7月19日,中国并不太大的城市,山西吕梁市已经宣布成立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服务中心。
不到一个月内,中国先后有3家碳交易机构成立。中国企业希望利用《京都议定书》的规定,通过这个平台把自己富余的碳排放指标,卖给欧洲的一些大的买家,从中实现双赢。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到200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额在600亿左右,这比2004年开始实行碳交易之初增长了60倍,交易量从1000万吨增长到27亿吨。
新加坡中新资本合伙人吕梁市金融顾问陈屹飙说,碳交易会成为全球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已经从项目变成一种标准的金融产品,它跟现在的传统交易市场像粮食和石油能源有一些相同的属性,或者是类似的特点。
《京都议定书》规定允许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合作实施温室气体减排。也就是说,为了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任务,有减排指针任务的发达国家,可以到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指标。通过这样合作,发展中国家可以获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及急需的资金,发达国家可以大幅度降低在国内减排所需要的高昂费用,加快缓解环球气候变化的行动步伐。
在8月6日北京环境交易所成立仪式上,该所董事长熊焰表示,全球环境问题主要由排污和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国际上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问题已有成熟经验,一家企业如果通过环保等措施减少了排污和碳排放,就会形成其环境权益,该权益可以“吨”为单位,卖给其它排污和碳排放不够用的企业。目前碳排放交易相当一部分是中国境外买家,但是交易的信息透明程度不够,国内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根据规定,进行交易的碳交易权必须在联合国注册。目前,联合国批准了1000多个项目,中国有200多个,多是来自山西的项目。交易时以吨为单位进行计算,但在价格上中国很难进行把握。
陈屹飙说,目前碳交易行业标准游戏规则由国际社会制定,中国还处在一个比较被动的状态。而且国内的交易很不透明,信息也不对称,基本上都是由国际上大的项目在控制,中国的交易价格基本在每吨5欧元到6欧元,实际上国际的价格在十几欧元,甚至是二十几欧元左右。
同时,陈屹飙认为中国在国际义务的框架下,可能会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的成本的风险。另外,涉及到融资体系不顺畅,对项目具体操作时感觉形不成合力。
目前,碳交易属于初级阶段,通过交易所实现的是价格发现。再深入发展之后,也就是2012年《京都议定书》到期之后,一些大企业或者是政府考虑到未来风险的时候。因为那时会有更多项目注册,而政府和企业为此要投入更多。而2012年后京都时代,世界各国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也就意味着碳交易规则,可能延续,也可能被改写。
今年,北京、上海、吕梁3个交易所将进行营业。据悉,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已经准备好了55个挂牌项目,总金额达10.75亿的。根据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有关负责人介绍,该交易所每年总交易额将超过80亿,占整个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总成交额的10%左右。
而山西省吕梁市市长董洪运表示,吕梁市交易服务中心的创立,将以多赢的机制形成节能减排的新模式,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解决资金配套及与项目合作的问题。
今年上半年吕梁市新削减二氧化硫5000吨,市区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比去年同期再下降33.73%。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175天,比去年同期增加37天,排名继续保持山西省的第一位。吕梁曾荣获过“全球十大污染城市”的称号。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服务中心,是由山西离柳煤炭集团公司与北京国能时代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几家公司建立的,是中国第一家碳交易机构。
发起于英国的碳交易,实际上是一种自由博弈。也就是买的人愿意出的一个价格,卖的人愿意卖即可。清华大学清洁发展机制研发中心执行主任曾少军建议中国企业:大家看看欧洲是一个什么价格水平,然后去谈判,能够卖多高价,就看你的胃口有多大。
2008年10月5日星期日
WTO环保服务业分类定义(三)
(二) 欧盟S/CSS/W/38
如上所述,欧盟首先于1999年11月28日向CSS提出S/CSC/W/25(以及2000年11月28日修订之job 7612),其后于2000年12月22日代表其会员国向服务贸易理事会特别会议提出的S/CSS/W/38之中对S/CSC/W/25做若干修正。此份文件中,欧盟所建议的分类涵盖了较无争议的、可单纯归类在环境项目,以及分类上采取环境介质(例如,空气、水、固体和有害废弃物及噪音等)相关之服务分类。欧盟建议使用核心环保服务业的概念,以反应贸易部门的实际情形。主要的7项分类如下:
6A.饮用水以及污水处理(Water for human use & wastewater management)
6B.固体/有害废弃物处理(Solid/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6C.空气与气候保护(Protection of ambient air and climate)
6D.土壤以及水整治与清理(Remediation and cleanup of soil & water)
6E.噪音及震动防制(Noise & vibration abatement)
6F.生物多样性与景观之保护(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landscape)
6G.其他环境与相关服务(Other environmental & ancillary services)
而有些观念性的服务,例如设计、工程、研发、顾问业等等,也可能与环境相关,故建议列入群组协商中(cluster negotiation),即为群聚(cluster)的次分类,包括:
Ÿ 与环境有关之商业服务(Business services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研发(R&D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顾问业、承包与工程业(Consulting, contracting & engineering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建筑业(Construction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配销业(Distribution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运输业(Transport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其他服务业(Others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欧盟在此上文件上,亦提出对于各种环保服务贸易型态应如何减少其障碍,但目前尚属于讨论阶段。
(三)美国S/CSS/W/25
美国的提案主要是希望移除(或降低)环保服务业之障碍,以创造经济成长以及环境保护的条件。并认为现行的分类无法反映出此一产业的现况及以成本效益为考量的管制法令,因此,美国赞成发展出一主要包括现行分类的环保服务业部门之环保服务业的核心清单。
美国建议应针对环保服务业讨论自由化的机会,包括市场进入及国民待遇等尤其是服务业型态3商业据点以及型态4自然人的移动部份的自由化将会带来可观之效益。另外,也应注意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的障碍削除,以及法令透明化的要求。
(四) 澳洲S/CSS/W/112
澳洲基本上支持欧体所提出的分类方式,但仍希望修正现行W/120的分类,加入更多的环保服务业。
澳洲对环保服务业采取开放的立场,但其出口者希望于WTO服务业谈判中讨论有关贸易障碍的议题:
1.对于法人型态要件之限制、不透明的发照程序、对申请者之处理以及通知有不必要之延迟、限制性的商业行为以及宽松的竞争法等。
2.环境法之不协调以及恣意之执行、规划限制。
3.对外国公司的歧视(例如外国公司必须之付较高的注册费、采购过程的不透明)。
4.优厚本国厂商之歧视性税赋。
5.对外人投资的限制。
6.对于特定资产(例如掩埋场址以及污水处理系统)之外人所有权限制。
总结来说,澳洲的提案主要内容为:
1.同意扩大现行的环保服务业分类以符合现行之贸易实务,并使用新的分类进行环保服务业的谈判;
2.针对任何有关商业据点之限制进行检讨,移除所有无法正当化的限制;
3.会员确保GATS第一条第三项a款之执行,特别是各层级(中央或地方)之政府发照与所有权的管制应透明并且没有非必要的限制。(五) 哥伦比亚S/CSS/W/121
哥伦比亚为一个开发中国家,其认为开放对于开发中国家来说有益,但是于此一部门中做出特定承诺时必须要考虑到各会员不同的发展程度;且若有关服务业之国际贸易要获得平衡,已开发国家也必须针对自然人的移动做出有关市场进入的承诺。
针对欧体所提之分类提案,哥伦比亚认为相当有用,但另外亚并提出三类之服务业应被列入清单:
1.环境管理系统之执行与稽核
2.环境冲击之评估与减轻
3.以及清洁技术之设计与执行的谘询
(六) 古巴S/CSS/W/142
古巴的文件中提出,市场的开放有助于开发中国家发展环保服务业,但是前提必须是要确保建立起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保护。但自由化的过程并不自动地增加开发中国家的竞争力,谈判必须要将各会员不同的发展程度纳入考量并促进渐进式的自由化。古巴认为必须移除因取得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困难所导致开发中国家于技术上的不利益,才能强化国内之服务提供者
古巴认为国家能力建构(national capacity-building)必须是环保服务业谈判成果中的一项保证,因此,市场进入之谈判应确保下列事项之达成:1. 基于优惠性商业条件,进行实质的技术移转以保证期竞争力;2.移转相关的专业知识(know-how);3.包括人力与组织之国家技术能力的建立,以及、4.所采取的特定承诺应确保自开发中国家输出的服务业系以对其最有利的模式进行。
(七) 瑞士S/CSS/W/76
认为W/120分类已过时,不只需包含污染清除技术行业,更需包含污染防治行业,如其提案S/CSS/W/76。在市场进入与国民待遇,各国在mode3、mode4承诺日益增加,主要为工程与顾问人士之进入[Guess?2] 。
(八) 加拿大
加拿大所提的文件中,针对环保服务业的重要性,包括环境商品与服务业全球需求于近年来的增加、环保服务业自由化的双赢情境、以及管制架构透明化对于环保服务业不们的必要性等进行阐述,针对某些会员于特定承诺委员中所提的核心与群组清单,加拿大人为这些讨论主要系有关环保服务业的分类, 加拿大强调针对核心清单中已经列于W/120 之部门别应寻求更多的自由化,群组主要的目的应该用来作为谈判中的一份检查清单。有关于谈判的提案,加拿大提出造成主要贸易限制者为:管制体系以及实务运作中缺乏、透明化、与投资以及商业据点设立相关者、服务提供或管制者之入境与停留相关者、以及与专业人士和专家相关的证照要件。
(九) 日本
日本支持修改W/120并欢迎欧盟提案,建议加入bio-diversity之保护等行业。并认为准备「群组」资料作为谈判时之清单或备忘录是很有用的。
如上所述,欧盟首先于1999年11月28日向CSS提出S/CSC/W/25(以及2000年11月28日修订之job 7612),其后于2000年12月22日代表其会员国向服务贸易理事会特别会议提出的S/CSS/W/38之中对S/CSC/W/25做若干修正。此份文件中,欧盟所建议的分类涵盖了较无争议的、可单纯归类在环境项目,以及分类上采取环境介质(例如,空气、水、固体和有害废弃物及噪音等)相关之服务分类。欧盟建议使用核心环保服务业的概念,以反应贸易部门的实际情形。主要的7项分类如下:
6A.饮用水以及污水处理(Water for human use & wastewater management)
6B.固体/有害废弃物处理(Solid/hazardous waste management)
6C.空气与气候保护(Protection of ambient air and climate)
6D.土壤以及水整治与清理(Remediation and cleanup of soil & water)
6E.噪音及震动防制(Noise & vibration abatement)
6F.生物多样性与景观之保护(Protection of biodiversity and landscape)
6G.其他环境与相关服务(Other environmental & ancillary services)
而有些观念性的服务,例如设计、工程、研发、顾问业等等,也可能与环境相关,故建议列入群组协商中(cluster negotiation),即为群聚(cluster)的次分类,包括:
Ÿ 与环境有关之商业服务(Business services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研发(R&D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顾问业、承包与工程业(Consulting, contracting & engineering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建筑业(Construction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配销业(Distribution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运输业(Transport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Ÿ 与环境有关之其他服务业(Others with an environmental component)
欧盟在此上文件上,亦提出对于各种环保服务贸易型态应如何减少其障碍,但目前尚属于讨论阶段。
(三)美国S/CSS/W/25
美国的提案主要是希望移除(或降低)环保服务业之障碍,以创造经济成长以及环境保护的条件。并认为现行的分类无法反映出此一产业的现况及以成本效益为考量的管制法令,因此,美国赞成发展出一主要包括现行分类的环保服务业部门之环保服务业的核心清单。
美国建议应针对环保服务业讨论自由化的机会,包括市场进入及国民待遇等尤其是服务业型态3商业据点以及型态4自然人的移动部份的自由化将会带来可观之效益。另外,也应注意专业服务,和商业服务的障碍削除,以及法令透明化的要求。
(四) 澳洲S/CSS/W/112
澳洲基本上支持欧体所提出的分类方式,但仍希望修正现行W/120的分类,加入更多的环保服务业。
澳洲对环保服务业采取开放的立场,但其出口者希望于WTO服务业谈判中讨论有关贸易障碍的议题:
1.对于法人型态要件之限制、不透明的发照程序、对申请者之处理以及通知有不必要之延迟、限制性的商业行为以及宽松的竞争法等。
2.环境法之不协调以及恣意之执行、规划限制。
3.对外国公司的歧视(例如外国公司必须之付较高的注册费、采购过程的不透明)。
4.优厚本国厂商之歧视性税赋。
5.对外人投资的限制。
6.对于特定资产(例如掩埋场址以及污水处理系统)之外人所有权限制。
总结来说,澳洲的提案主要内容为:
1.同意扩大现行的环保服务业分类以符合现行之贸易实务,并使用新的分类进行环保服务业的谈判;
2.针对任何有关商业据点之限制进行检讨,移除所有无法正当化的限制;
3.会员确保GATS第一条第三项a款之执行,特别是各层级(中央或地方)之政府发照与所有权的管制应透明并且没有非必要的限制。(五) 哥伦比亚S/CSS/W/121
哥伦比亚为一个开发中国家,其认为开放对于开发中国家来说有益,但是于此一部门中做出特定承诺时必须要考虑到各会员不同的发展程度;且若有关服务业之国际贸易要获得平衡,已开发国家也必须针对自然人的移动做出有关市场进入的承诺。
针对欧体所提之分类提案,哥伦比亚认为相当有用,但另外亚并提出三类之服务业应被列入清单:
1.环境管理系统之执行与稽核
2.环境冲击之评估与减轻
3.以及清洁技术之设计与执行的谘询
(六) 古巴S/CSS/W/142
古巴的文件中提出,市场的开放有助于开发中国家发展环保服务业,但是前提必须是要确保建立起健康、安全以及环境的保护。但自由化的过程并不自动地增加开发中国家的竞争力,谈判必须要将各会员不同的发展程度纳入考量并促进渐进式的自由化。古巴认为必须移除因取得技术以及相关知识的困难所导致开发中国家于技术上的不利益,才能强化国内之服务提供者
古巴认为国家能力建构(national capacity-building)必须是环保服务业谈判成果中的一项保证,因此,市场进入之谈判应确保下列事项之达成:1. 基于优惠性商业条件,进行实质的技术移转以保证期竞争力;2.移转相关的专业知识(know-how);3.包括人力与组织之国家技术能力的建立,以及、4.所采取的特定承诺应确保自开发中国家输出的服务业系以对其最有利的模式进行。
(七) 瑞士S/CSS/W/76
认为W/120分类已过时,不只需包含污染清除技术行业,更需包含污染防治行业,如其提案S/CSS/W/76。在市场进入与国民待遇,各国在mode3、mode4承诺日益增加,主要为工程与顾问人士之进入[Guess?2] 。
(八) 加拿大
加拿大所提的文件中,针对环保服务业的重要性,包括环境商品与服务业全球需求于近年来的增加、环保服务业自由化的双赢情境、以及管制架构透明化对于环保服务业不们的必要性等进行阐述,针对某些会员于特定承诺委员中所提的核心与群组清单,加拿大人为这些讨论主要系有关环保服务业的分类, 加拿大强调针对核心清单中已经列于W/120 之部门别应寻求更多的自由化,群组主要的目的应该用来作为谈判中的一份检查清单。有关于谈判的提案,加拿大提出造成主要贸易限制者为:管制体系以及实务运作中缺乏、透明化、与投资以及商业据点设立相关者、服务提供或管制者之入境与停留相关者、以及与专业人士和专家相关的证照要件。
(九) 日本
日本支持修改W/120并欢迎欧盟提案,建议加入bio-diversity之保护等行业。并认为准备「群组」资料作为谈判时之清单或备忘录是很有用的。
2008年10月1日星期三
WTO环保服务业分类定义(二)
表3 环保服务业SSCL与OECD/EUROSTAT分类之对照表
SSCL(包括CPC之其他类)
OECD/EUROSTAT
A.污水处理服务(CPC 9401)
污水移除、处理及处置服务
不包括水之搜集、纯化及输送服务(CPC 18000)
不包括下水道之建造、修复及变更(CPC 51330)(GATS 3B环境工程建造服务)
废水管理
相关之废水及冷却水之搜集、处理及输送之设计、系统操作或其他服务之提供,包括废水处理系统、废水再利用系统、水处理系统之设计、管理或其他服务。
B.废弃物处置服务(CPC 9402)
C.公共卫生及类似服务(CPC 9403)
废弃物处置服务:
废弃物搜集与处置服务;垃圾;碎物;及废弃物(家庭、商业及工业)之搜集服务;清运服务及处理服务;废弃物减量服务。
不包括废弃物及废五金之处理及贩售(CPC62118与62278、GATS 4配送服务)。
不包括环境议题之R&D服务(CPC85、GATS 1C 企业服务(R&D))。
公共卫生及类似服务:
包括户外清理、铲雪(冰)服务。
不包括住宅消毒/扑杀服务(CPC 87401、GATS(1F)(0)-其他企业建筑清理服务)。
不包括不定期对农业、狩猎与森林之害虫控制服务(CPC 88110、GATS1F(f))。
固体废弃物管理
系统之设计与操作或有害与无害固体废弃物之搜集、处理、管理、运送、贮存及回收服务。包括回收厂之废弃物处理(废弃物与废五金之搜集)、操作之设计及管理或其他服务。包括户外清理及街道、人行道、公园等之清洗等服务、低量核废料之处理服务。
不包括高量核废料。
不包括由回收之废弃物或废五金再制新产品及此等物质或产品后续利用之服务。
D.其他服务
废气之清理服务(CPC 9404)
污染物之排放监视及管制服务,不论是移动或固定污染源。污染物于大气环境中之浓度监测、管制与减量服务。
空气污染管制
设计、管理系统或提供由固定与移动污染源移除与处理废气及微粒物质之其他服务。
消除噪音服务(CPC 9405)
噪音污染监测、管制与消除服务等,都市地区相关交通噪音之消除服务。
噪音与振动减少
设计、管理系统或提供降低或减少发生源与扩散源之噪音与振动的其他服务。包括音源与防音屏与街道披覆之设计、管理或其他服务。
自然与景观维护服务(CPC9406)
生态体系保护服务(湖泊、海岸线及沿岸海水、干土等及其内之野生物与栖息物种)。
环境与气候间之关联性(如温室效应)研究服务,包括天然灾害评估及减除服务。景观维护服务。
不包括森林及损害评估及消除服务(CPC 881、GATS1F(f))。不定期对农业、狩猎及植林之服务。
其他环境保护服务(CPC9409)
如酸性沈积(酸雨)、监测、管制及损害评估服务
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之复原及清理服务
系统之设计与操作或其他服务之提供,以减少土壤与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水)中之污染成份。包括现场或于适当处理场所之清理系统、紧急应变及泄露清理系统。包括水及沈积物之处理。
分析服务、资料搜集、分析与评估
设计、管理系统或其他服务之提供,以采样、测量及记录环境媒介之特性。包括单一操作或网路型操作之监测场所,且涵盖一以上之环境媒介。包括健康、安全、毒性研究及分析实验服务。不包括气象站。
〔企业服务-R&D自然科学及工程;CPC85〕及环保服务-其他服务,CPC9406, 9409
环境R&D
任何系统化及创新性活动,其系相关科学与技术知识之产生、改进、散布与应用,以减少或降低任何污染物于环境媒介之排放及改进环境品质。包括清净产品、程序及技术之创新科学与技术活动。包括改进生态体系知识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非技术性研究。
〔建设及相关工程服务(CPC51330)〕
相关设施之建造及装置的服务:空气污染控制;废水管理;固态废弃物管理;土壤、水及地下水之复原与清理;噪音及振动减除;环境监测;分析与评估;其他环境设施。
其他环境保护服务,CPC9409;亦可能为〔5-教育服务-其他〕
教育、训练、资讯
环境教育或训练或环境资讯之散播,由特殊机构或人士执行。包括对大众之教育、训练及资讯管理,以及特定环境工作场所教育及训练。不包括一般教育制度之活动。
注:〔〕内为SSCL归为非环保服务类之类别。
资料来源:WTO,S/C/W/46,1998.07.06(经济部国际贸易局中译本)
欧盟在1999年11月28日向CSS提出的文件(S/CSC/W/25)中亦指出此种分类方式的缺失,主要包括:
1.无法明确反映出各种主要环境介质(水、固废、空气与噪音等)的环保服务。
2.废弃物处置「Refuse Disposal」与卫生服务「Sanitation services」两者的相似度过高,都属于废弃物管理。
3.环保产业已经从传统的「管末处理、污染控制、复育」等演进到整合性的污染预防、洁净技术、资源与风险管理等。
4.W/120分类主要着眼于公众相关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服务,忽略了私人产业相关之环保服务。
[G1] 欧盟更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分类型式,主要根据环境介质进行分类,此分类中并不包括概念上的服务如设计、工程、R&D以及谘询等GATS条列相閞之项目,欧盟建议这些项目可进行「群聚式谈判」(Cluster negotiation),且结果可放入GATS相关部门。事实上,提供文件GNS/W/120之目的,主要为方便会员对市场开放及国民待遇作出承诺、明确了解会员在何部门已作出承诺;会员多依据此种分类作承诺,惟此分类对会员并不具约束力。为使服务业分类更为清楚,增加未包括之新业别,特定承诺委员会正积极检讨服务业分类清单。检讨方式系依据行业类别(例如能源、法律、环境、营造及工程、邮政及快递)由会员提出之提案加以进行,特定承诺委员会依据各国之提案分别加以检讨,惟不拟全盘修改W/120的分类,目的在于找出问题并予以解决。
简单来说检讨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一为以个别行业别进行,另一为以『群聚(cluster)』的观念,除于特定承诺委员会中进行,亦于服务贸易理事会特别会议下进行,会员以群聚的分类概念进行讨论。
SSCL(包括CPC之其他类)
OECD/EUROSTAT
A.污水处理服务(CPC 9401)
污水移除、处理及处置服务
不包括水之搜集、纯化及输送服务(CPC 18000)
不包括下水道之建造、修复及变更(CPC 51330)(GATS 3B环境工程建造服务)
废水管理
相关之废水及冷却水之搜集、处理及输送之设计、系统操作或其他服务之提供,包括废水处理系统、废水再利用系统、水处理系统之设计、管理或其他服务。
B.废弃物处置服务(CPC 9402)
C.公共卫生及类似服务(CPC 9403)
废弃物处置服务:
废弃物搜集与处置服务;垃圾;碎物;及废弃物(家庭、商业及工业)之搜集服务;清运服务及处理服务;废弃物减量服务。
不包括废弃物及废五金之处理及贩售(CPC62118与62278、GATS 4配送服务)。
不包括环境议题之R&D服务(CPC85、GATS 1C 企业服务(R&D))。
公共卫生及类似服务:
包括户外清理、铲雪(冰)服务。
不包括住宅消毒/扑杀服务(CPC 87401、GATS(1F)(0)-其他企业建筑清理服务)。
不包括不定期对农业、狩猎与森林之害虫控制服务(CPC 88110、GATS1F(f))。
固体废弃物管理
系统之设计与操作或有害与无害固体废弃物之搜集、处理、管理、运送、贮存及回收服务。包括回收厂之废弃物处理(废弃物与废五金之搜集)、操作之设计及管理或其他服务。包括户外清理及街道、人行道、公园等之清洗等服务、低量核废料之处理服务。
不包括高量核废料。
不包括由回收之废弃物或废五金再制新产品及此等物质或产品后续利用之服务。
D.其他服务
废气之清理服务(CPC 9404)
污染物之排放监视及管制服务,不论是移动或固定污染源。污染物于大气环境中之浓度监测、管制与减量服务。
空气污染管制
设计、管理系统或提供由固定与移动污染源移除与处理废气及微粒物质之其他服务。
消除噪音服务(CPC 9405)
噪音污染监测、管制与消除服务等,都市地区相关交通噪音之消除服务。
噪音与振动减少
设计、管理系统或提供降低或减少发生源与扩散源之噪音与振动的其他服务。包括音源与防音屏与街道披覆之设计、管理或其他服务。
自然与景观维护服务(CPC9406)
生态体系保护服务(湖泊、海岸线及沿岸海水、干土等及其内之野生物与栖息物种)。
环境与气候间之关联性(如温室效应)研究服务,包括天然灾害评估及减除服务。景观维护服务。
不包括森林及损害评估及消除服务(CPC 881、GATS1F(f))。不定期对农业、狩猎及植林之服务。
其他环境保护服务(CPC9409)
如酸性沈积(酸雨)、监测、管制及损害评估服务
土壤、地表水及地下水之复原及清理服务
系统之设计与操作或其他服务之提供,以减少土壤与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海水)中之污染成份。包括现场或于适当处理场所之清理系统、紧急应变及泄露清理系统。包括水及沈积物之处理。
分析服务、资料搜集、分析与评估
设计、管理系统或其他服务之提供,以采样、测量及记录环境媒介之特性。包括单一操作或网路型操作之监测场所,且涵盖一以上之环境媒介。包括健康、安全、毒性研究及分析实验服务。不包括气象站。
〔企业服务-R&D自然科学及工程;CPC85〕及环保服务-其他服务,CPC9406, 9409
环境R&D
任何系统化及创新性活动,其系相关科学与技术知识之产生、改进、散布与应用,以减少或降低任何污染物于环境媒介之排放及改进环境品质。包括清净产品、程序及技术之创新科学与技术活动。包括改进生态体系知识及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非技术性研究。
〔建设及相关工程服务(CPC51330)〕
相关设施之建造及装置的服务:空气污染控制;废水管理;固态废弃物管理;土壤、水及地下水之复原与清理;噪音及振动减除;环境监测;分析与评估;其他环境设施。
其他环境保护服务,CPC9409;亦可能为〔5-教育服务-其他〕
教育、训练、资讯
环境教育或训练或环境资讯之散播,由特殊机构或人士执行。包括对大众之教育、训练及资讯管理,以及特定环境工作场所教育及训练。不包括一般教育制度之活动。
注:〔〕内为SSCL归为非环保服务类之类别。
资料来源:WTO,S/C/W/46,1998.07.06(经济部国际贸易局中译本)
欧盟在1999年11月28日向CSS提出的文件(S/CSC/W/25)中亦指出此种分类方式的缺失,主要包括:
1.无法明确反映出各种主要环境介质(水、固废、空气与噪音等)的环保服务。
2.废弃物处置「Refuse Disposal」与卫生服务「Sanitation services」两者的相似度过高,都属于废弃物管理。
3.环保产业已经从传统的「管末处理、污染控制、复育」等演进到整合性的污染预防、洁净技术、资源与风险管理等。
4.W/120分类主要着眼于公众相关的公共设施/基础建设服务,忽略了私人产业相关之环保服务。
[G1] 欧盟更进一步提出了新的分类型式,主要根据环境介质进行分类,此分类中并不包括概念上的服务如设计、工程、R&D以及谘询等GATS条列相閞之项目,欧盟建议这些项目可进行「群聚式谈判」(Cluster negotiation),且结果可放入GATS相关部门。事实上,提供文件GNS/W/120之目的,主要为方便会员对市场开放及国民待遇作出承诺、明确了解会员在何部门已作出承诺;会员多依据此种分类作承诺,惟此分类对会员并不具约束力。为使服务业分类更为清楚,增加未包括之新业别,特定承诺委员会正积极检讨服务业分类清单。检讨方式系依据行业类别(例如能源、法律、环境、营造及工程、邮政及快递)由会员提出之提案加以进行,特定承诺委员会依据各国之提案分别加以检讨,惟不拟全盘修改W/120的分类,目的在于找出问题并予以解决。
简单来说检讨工作可分为两部分,一为以个别行业别进行,另一为以『群聚(cluster)』的观念,除于特定承诺委员会中进行,亦于服务贸易理事会特别会议下进行,会员以群聚的分类概念进行讨论。
WTO环保服务业分类定义(一)
一、缘起
WTO第四届部长会议于2001年11月间通过「多哈发展议程」 (Doha Development Agenda),其中指示进行之谈判议题包括谈判削减或废除环保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障碍。这项谈判源于环保市场的不断成长,2000年时,环保服务市场产值约有2,800亿美元,且被预期以8%的成长速度将不断地增加到2010年之6,400亿美元。因此,已开发国家对于环保市场开放需求的殷切程度和环保商品相同。
根据环保署(2003),环保服务业之谈判集中于两个主要小组之下进行:特定承诺委员会(Committee on specific Commitments,简称CSC)以及多哈回合议题下主要谈判的服务业理事会特别会议(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 Special Session,简称CTSSS)。历年来已有许多会员国,针对环保服务之定义及范围提出立场文件(参见表1),其对于环保服务之定义有着一定程度的讨论及贡献。
表1 各国针对环保服务之立场文件
国家
文件名称
提出日期
文件标号
美国
环保服务业
2000-12-18
S/CSS/W/25
欧体
GATS 2000: 环保服务业
2000-12-22
S/CSS/W/38
加拿大
环保服务业之初始谈判提案
2001-03-14
S/CSS/W/51
瑞士
GATS2000:环保服务业
2001-05-04
S/CSS/W/76
澳洲
环保服务业之谈判提案
2001-10-01
S/CSS/W/112
哥伦比亚
环保服务业
2001-11-27
S/CSS/W/121
古巴
环保服务业之谈判提案
2002-03-22
S/CSS/W/142
由于环保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首要工作须为其定义与范围作沟通讨论以取得共识,本文将先针对目前的环保服务业定义发展进行描述,并介绍目前WTO重要会员(欧盟、美国、澳洲、哥伦比亚、古巴)国之提案文件,以及我国对环保服务(environmental services)业的定义与范围,以作为进一步提出我方立场文件的依据。
二、环保服务业之分类定义
环保服务业的定义与环保商品密不可分,OECD对环保商品的定义也同样地适用于环保服务(请参考环保商品定义文件)。除此之外,OECD在研究中也指出,环保产业大部份由中小企业主导,主要的经营型态大部分为一起提供商品与服务的「包裹式」服务,包括由设备之设计、制造、到装置等全套性服务一起提供。基本上,以服务贸易的可能产生型态而言,环保服务的贸易型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国外设立商业据点,如澳洲之可宁卫(Cleanway)或德国莱因(TUV)在台湾所提供之环保谘询、环境规划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服务。另一种是自然人呈现方式,即会员国对外籍人士提供短暂居留,提供销售或谘询。
由以上环保服务的内容看来,环保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大多属于非关税障碍,如多数国家的环保服务需要来自于公共支出与公共采购。大多数的情况下,各国环境管制法令成为非常重要的主导角色,如投资限制、智财权保护、资金管制、产品标准,甚至政府采购议题都可能成为市场之进入障碍。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时,秘书处参考联合国中央产品分类标准(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 CPC) 修改成为服务业之分类标准「服务部门分类表」(Services Sectoral Classification List, SSCL),并制订了一份服务业谈判版的分类标准(1991年10月7日,MTN.GNS/W/120号文件,以下简称W/120),由各国在自愿性的基础上参酌填写其服务业特定承诺表。目前所采行环保服务业之定义,即参照W/120中所订。
由于W/120的分类方式与内涵已无法符合环境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况,欧盟在1999年向特定承诺委员会(Committee on Specific Commitments)提出一份文件(S/CSC/W/25),要求特定承诺委员会就环保服务业之分类予以定义。欧盟认为如果无法将提供环保服务的业别于下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前,予以明确定义,将使各国对环保服务业市场开放所作之承诺有所保留,因而有碍于环境保护的推动。其后自2000年起,除欧盟另向服务贸易理事会特别会议(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 Special Session)提出新的文件(S/CSS/W/38),陆续有美国、澳洲、哥伦比亚及古巴提出其立场文件,对于欧盟所提的分类定义提出其看法或是建议修改方式。
目前对此项环保服务的范围定义尚未完成,至今仍在特定承诺委员会会议中持续讨论之中,但本项议题逐渐倾向依据欧盟所提出之数份书面意见进行修改。主要国家已大多认同欧盟所提方案为修改方向。以下即分别介绍现行的W/120、W/38、以及各国所提出的立场文件。
(一) W/120
WTO在W/120中,系参照联合国暂行之中央产品分类CPC。CPC分类共有10大类[1];其中,CPC中又将服务业分为十二类,包括约一五五个次行业别。和环保服务业有关的分类可分为四部份:
表2 W/120与CPC code对照
WTO W/120
对应之CPC
污水服务Sewage Service
9401
废弃物处置服务Refuse Disposal Service
9402
卫生及类似服务Sanitation and similar services
9403
其他Other
(注)
注:「其他环保服务」虽未指定专属CPC号列,但通常系指CPC环保服务分类之其他项目,包括废气处理(CPC 9404)、噪音降低(CPC 9405)、自然景观维护(CPC 9406)以及其他(CPC 9409)
WTO秘书处文件(S/C/W/46,1998.07.06)指出,由环境政策观点而言,W/120之SSCL环保服务分类无法涵盖所有对环境有利的服务。环保产业由传统的污染管制及回复/清理活动,发展到污染管理、清净技术及资源管理活动,OECD与欧联统计局所发展之OECD/Eurostat分类表,即涵盖更全面性的环境工业定义。两者分类对照详如表3
[1] 0 -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y products
1 - Ores and minerals; electricity, gas and water
2 - Food products, beverages and tobacco; textiles, apparel and leather products
3 - Other transportable goods, except metal products,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4 - Metal products,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5 - Construction work and constructions; land
6 - Trade services; hotel and restaurant services
7 - Transport, storage and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8 - Business services; agricultural,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s
WTO第四届部长会议于2001年11月间通过「多哈发展议程」 (Doha Development Agenda),其中指示进行之谈判议题包括谈判削减或废除环保商品与服务贸易的关税与非关税障碍。这项谈判源于环保市场的不断成长,2000年时,环保服务市场产值约有2,800亿美元,且被预期以8%的成长速度将不断地增加到2010年之6,400亿美元。因此,已开发国家对于环保市场开放需求的殷切程度和环保商品相同。
根据环保署(2003),环保服务业之谈判集中于两个主要小组之下进行:特定承诺委员会(Committee on specific Commitments,简称CSC)以及多哈回合议题下主要谈判的服务业理事会特别会议(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 Special Session,简称CTSSS)。历年来已有许多会员国,针对环保服务之定义及范围提出立场文件(参见表1),其对于环保服务之定义有着一定程度的讨论及贡献。
表1 各国针对环保服务之立场文件
国家
文件名称
提出日期
文件标号
美国
环保服务业
2000-12-18
S/CSS/W/25
欧体
GATS 2000: 环保服务业
2000-12-22
S/CSS/W/38
加拿大
环保服务业之初始谈判提案
2001-03-14
S/CSS/W/51
瑞士
GATS2000:环保服务业
2001-05-04
S/CSS/W/76
澳洲
环保服务业之谈判提案
2001-10-01
S/CSS/W/112
哥伦比亚
环保服务业
2001-11-27
S/CSS/W/121
古巴
环保服务业之谈判提案
2002-03-22
S/CSS/W/142
由于环保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首要工作须为其定义与范围作沟通讨论以取得共识,本文将先针对目前的环保服务业定义发展进行描述,并介绍目前WTO重要会员(欧盟、美国、澳洲、哥伦比亚、古巴)国之提案文件,以及我国对环保服务(environmental services)业的定义与范围,以作为进一步提出我方立场文件的依据。
二、环保服务业之分类定义
环保服务业的定义与环保商品密不可分,OECD对环保商品的定义也同样地适用于环保服务(请参考环保商品定义文件)。除此之外,OECD在研究中也指出,环保产业大部份由中小企业主导,主要的经营型态大部分为一起提供商品与服务的「包裹式」服务,包括由设备之设计、制造、到装置等全套性服务一起提供。基本上,以服务贸易的可能产生型态而言,环保服务的贸易型态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国外设立商业据点,如澳洲之可宁卫(Cleanway)或德国莱因(TUV)在台湾所提供之环保谘询、环境规划及废弃物处理技术等服务。另一种是自然人呈现方式,即会员国对外籍人士提供短暂居留,提供销售或谘询。
由以上环保服务的内容看来,环保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大多属于非关税障碍,如多数国家的环保服务需要来自于公共支出与公共采购。大多数的情况下,各国环境管制法令成为非常重要的主导角色,如投资限制、智财权保护、资金管制、产品标准,甚至政府采购议题都可能成为市场之进入障碍。
在乌拉圭回合谈判时,秘书处参考联合国中央产品分类标准(Central Product Classification, CPC) 修改成为服务业之分类标准「服务部门分类表」(Services Sectoral Classification List, SSCL),并制订了一份服务业谈判版的分类标准(1991年10月7日,MTN.GNS/W/120号文件,以下简称W/120),由各国在自愿性的基础上参酌填写其服务业特定承诺表。目前所采行环保服务业之定义,即参照W/120中所订。
由于W/120的分类方式与内涵已无法符合环境产业相关行业的发展现况,欧盟在1999年向特定承诺委员会(Committee on Specific Commitments)提出一份文件(S/CSC/W/25),要求特定承诺委员会就环保服务业之分类予以定义。欧盟认为如果无法将提供环保服务的业别于下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前,予以明确定义,将使各国对环保服务业市场开放所作之承诺有所保留,因而有碍于环境保护的推动。其后自2000年起,除欧盟另向服务贸易理事会特别会议(Council for Trade in services Special Session)提出新的文件(S/CSS/W/38),陆续有美国、澳洲、哥伦比亚及古巴提出其立场文件,对于欧盟所提的分类定义提出其看法或是建议修改方式。
目前对此项环保服务的范围定义尚未完成,至今仍在特定承诺委员会会议中持续讨论之中,但本项议题逐渐倾向依据欧盟所提出之数份书面意见进行修改。主要国家已大多认同欧盟所提方案为修改方向。以下即分别介绍现行的W/120、W/38、以及各国所提出的立场文件。
(一) W/120
WTO在W/120中,系参照联合国暂行之中央产品分类CPC。CPC分类共有10大类[1];其中,CPC中又将服务业分为十二类,包括约一五五个次行业别。和环保服务业有关的分类可分为四部份:
表2 W/120与CPC code对照
WTO W/120
对应之CPC
污水服务Sewage Service
9401
废弃物处置服务Refuse Disposal Service
9402
卫生及类似服务Sanitation and similar services
9403
其他Other
(注)
注:「其他环保服务」虽未指定专属CPC号列,但通常系指CPC环保服务分类之其他项目,包括废气处理(CPC 9404)、噪音降低(CPC 9405)、自然景观维护(CPC 9406)以及其他(CPC 9409)
WTO秘书处文件(S/C/W/46,1998.07.06)指出,由环境政策观点而言,W/120之SSCL环保服务分类无法涵盖所有对环境有利的服务。环保产业由传统的污染管制及回复/清理活动,发展到污染管理、清净技术及资源管理活动,OECD与欧联统计局所发展之OECD/Eurostat分类表,即涵盖更全面性的环境工业定义。两者分类对照详如表3
[1] 0 -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fishery products
1 - Ores and minerals; electricity, gas and water
2 - Food products, beverages and tobacco; textiles, apparel and leather products
3 - Other transportable goods, except metal products,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4 - Metal products,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5 - Construction work and constructions; land
6 - Trade services; hotel and restaurant services
7 - Transport, storage and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8 - Business services; agricultural,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s
订阅:
评论 (Atom)